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更加自由和开阔,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挖掘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活跃数学课堂,提高整节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当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数学学科与小组合作模式相结合。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的意义
小组合作指的是通过学生合力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已经成为了新课改过程中推行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其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然而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在真实的教学课堂当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小组合作模式的价值成为了教师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将小组合作与数学教学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利用学生之间的动态因素形成合力,以此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知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当中自由充分地发展。
另外,以模仿和记忆为主的传统封闭型数学课堂已经无法带动学生更好地内化数学知识并搭建数学知识框架,要使数学教学符合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教师应当将小组合作的模式更好地融入到数学教学的环节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活跃数学课堂氛围,以构建数学课堂。最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建立学习自信心的时期,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未来数学学习的发展,教师不应当只注重让学生接受数学知识,更要突出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养成,小组合作模式就能够使教学更加深入,帮助学生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合理划分小组
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正确实施,学校以及教师就要及时转变以往的思想观念,要从实际出发,除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外,还要对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首先,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不合理的问题,教师要引起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积极的运用,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合理划分小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树立生本理念,将小组学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例如,教师在划分小组时要保证每个组有4—6人,后续要对学的生性格特点、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遵循“组内各异,组间同质”的原则上进行合理分工,这可以使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其他成员的长处,优势互补,进而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小组划分,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同时,还可以优化学习效果,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教学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教学任务,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方向,这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进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发展。在以往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使得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在实际讨论的过程中也没有教师指导,这不仅会降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还会影响整个教学的进度,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教师就要采取合理的方法来及时改变这一现状,要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有一个方向。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的指导,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目标,让学生围绕着相应的教学目标展开学习和讨论,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也可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是《分、秒》。在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就需要向学生表明教学目标,即这一章节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读钟表的时间。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可以进行合理的分组,利用钟表来让学生表达出分针、秒针所代表的时间。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一个读时针,一个读分针,这可以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熟悉分、秒的知识,通过这一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其应用效果,还要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出发,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后续结合实际情况来创设情境,在帮助学生加强团结协作的同时,理解所学的知识。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还处于好奇心比较重的时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需要掌握学生这一特点,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通过提问的形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去,有效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学习《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周长》这一章节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后,向学生教授计算公式,并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可以涉及到所学的知识,如“如果是一个正方体或者是长方体的周长该怎么计算呢?”通过提问学生开始思考,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加集中精神。在小组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拿出相应形状的模型,在模型上标出各个边的长度,后续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计算出结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并询问各小组得出的结果。
(四)设置明确的目标,合理进行小组的划分
若想获得较为理想的小组合作效果,便需以科学分组为前提。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难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科学分工,这便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尽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如在实施“时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多数学生会通过自主制作时钟来完成学习任务,且在小组总结发言的环节,会选择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发言,这样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三、结论
新课程改革已经逐步深入的学校教育当中,在这个背景之下,构建开放型的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成为了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小组合作模式为突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生成性、动态性提供了新的动力,能够在利用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框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动态性的小组合作形成数学学习的合力,通过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环节突出小组合作的优势,并且辅助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小组合作更好地与数学学科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傅海平.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探究[J].新智慧,2021(3):59—60.
[2]李月.小组合作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21(1):143.
[3]许秀英.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分析[J].读与写,2021(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