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中的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谭秋蒙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谭秋蒙,. 博物馆中的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22.8. DOI:10.12722/ccn.2022.157071.
摘要: 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但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还是有待加强的,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必须要加强博物馆和青少年的交流和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增强博物馆对青少年的影响,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博物馆;社会教育;青少年;影响
DOI:10.12722/ccn.2022.157071
基金资助:

1 青少年博物馆教育需求分析

从一个方面而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获取知识和提升自我素质的方式肯定是越来越多,但是选择多就难以让人找到最适合自己方式。但是现代博物馆已经区别于了传统的博物馆,不仅仅是藏品的展示方式和介绍方式,亦或是教育意义的提升,都为现代博物馆大大加分。这一系列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创新,都极好的迎合了当代青少年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符合其年龄段理解能力、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的教育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将文化底蕴根植于青少年的内心。换一个角度,传统的素质教育以书本和说教为主,单调而枯燥,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接受,无法真正吸收理解,最终沉淀到素质提升上的并不多。而且过多的说教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日后的教育更加难以进行,严重的可能导致学生价值观和取向的扭曲。所以,实践的教育对于素质教育就是尤为重要的,而博物馆的存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博物馆的实践教育中,青少年能够亲身触摸、体会到那些实例,往往真实的存在,能够给青少年以精神的滋润,促使他们去成长,以及完善自己的内心。与此同时,在直观的展示与陈列中,文化信息与内涵价值,可以更加强烈地灌输给青少年,使之主动去感受、体悟其中的精神意义和价值,由此青少年能够产生对于国家、民族和过去的敬畏与自豪。

2 博物馆中的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2.1 关注青少年教育,是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国青少年教育大致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范畴,它们分别在青少年不同的成长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社会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更多地承担着培养青少年承担社会角色能力、培养正确的自我观念、传递社会文化等责任,社会教育也不断的为青少年了解社会以及体验生活提供着途径。博物馆承担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青少年也是重要的受教育群体,国家对公益性公共文化事业大力支持和对青少年教育的不断重视,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担当的责任逐步凸显,逐渐演变成公益文化教育机构,并以独特的教育内容和通俗易懂的教育方式,在青少年群体的专业素质教育、人文关怀及审美教育方面成为重要的场所之一。博物馆开展教育更应该面向广大青少年群体。博物馆是社会角色的担当者之一,青少年是未来文明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是历史文化的继承者,博物馆对于他们知识的积累、道德的养成和人格塑造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2 在文化教育方面影响着青少年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青少年从最初的对博物馆仅限于观看,而到如今的博物馆为其提供自学的学习场所。同时,博物馆也在不断的更新教育方式,许多博物馆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等,在展览区设置了可触摸展品、电子触摸屏等,也还制作了一些与展览有关的三维的动画。这种方式青少年比较能够接受,更加的生动形象,要比直接的理论教育要好许多,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比如博物馆要做一些能吸引青少年的展示,可以在展厅设置的电脑触摸屏中有关恐龙知识的趣味问答,采用游戏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去参与,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其次,博物馆的讲解员也要多注意讲解所面对的人群,青少年群体为主,讲解的语言就要通俗易懂一些,抓住小孩子的特点,使现场的氛围能够活跃起来。有的一些家长在家里也会为孩子买许多科普方面的图书,家里也能看到科教片,但是许多孩子也并没有去翻阅,在博物馆的这种大环境下,孩子就会有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加愿意去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与此同时也就体现了博物馆相对于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更加的生动。

2.3 增强博物馆与青少年的互动

教育是通过教和学的有效互动和交流才产生的影响,因而要想增强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必须要增加青少年和博物馆的互动。博物馆通过增加与青少年之间的互动可以有效发挥其社会效应,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博物馆这个文化圣殿,同时增强了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积极的效应。博物馆可以通过征文、手工艺征集、知识竞猜和讲座及趣味竞赛的形式来增加与青少年之间的互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博物馆的讲解词汇通俗和趣味并重不仅能够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关注文化关注历史智慧,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增强文化社会生活的作用。

3 博物馆青少年社会教育推进策略

3.1 政策推动,优化博物馆的教育格局

有关部门应该合理划分教育管理的范畴,将不同的教育领域分配给不同的教育部门,让他们用专业化教学去进行青少年教育,使所有的优势都得其所用。与此同时,博物馆也应该积极统筹自己的教育范围,将相应的领域规划到将来的转型计划中,不仅仅为大众提供参观游览的机会,更能成为文化艺术继续传承到青少年身上的地方。博物馆要选好自己的定位,逐步优化在教育领域的格局。博物馆应该主动寻求和学校等的教育合作,除了基础的参观教育,也可以积极开发多样性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激发青少年对历史文化的喜爱,让他们由不了解到愿意去了解,由内而外地产生变化,循序渐进地让素质修养得到提升。总而言之,博物馆应该明确自我教育格局,遵循政策,最大化利用所有优势去开辟教育新路径。

3.2 课程引领,提升博物馆的研学水平

任何一种完备的教育体系的构建,都需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尝试,才能够将漏洞一个个寻找出来并弥补。在博物馆进行青少年教育这一方面,不能够只坚持传统闭塞的方式,而应该不断创新和研发,多元化地发展。以此,为了可以持续发展,博物馆应该适当迎合当代青少年的兴趣和追求,从青少年的角度出发,抓住他们的内心,研发相应教育课程,在课程中了解青少年的吸收和反馈,从而不断改善课程设定,提升青少年对各种文化精神的理解,如红船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不仅如此,博物馆还可以依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出版各类教育类的图书,在馆内现场介绍讲解之后,还可以进行相关的阅读,更深层次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文化艺术的熏陶。

3.3 氛围营造,发挥博物馆的资源优势

众所周知,博物馆作为广大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是他们增长眼界、充实自我的绝佳之地。博物馆里所陈列的不仅仅是陈旧的与现代所不同的事物,而是过往人知识和经历的沉淀,经受过一代代人的传承,才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博物馆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以前往往被忽视了,博物馆并不只是字画的最后归宿,而应该成为文化的传承者,成为文化发散的地方。因此,博物馆要注重自身文化氛围的营造,这也就好似一种品牌的营造,只要一提到博物馆,就能让人们想到其独特的影响力。为了营造教育氛围,博物馆应该根据青少年的需求,以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在展览方式、讲解方式上进行多元化的创新,在保证展览整体效果的前提下,做到足够新颖、足够吸引青少年的眼球。

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属于公益性服务文化和科研机构,通过陈列展览为青少年讲述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进程。在博物馆的发展中需要积极发挥出社会教育功能,完善内部资料信息的内容,让内部社会教育资源更加全面。针对青少年这一群体,对应开展教育工作,带领更多的青少年去学会发现、欣赏自然和文化的相关信息,提升社会整体综合素质水平,促进社会更加稳定发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曾春凤.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1(3):211-21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