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中国哲学的地位,就中国哲学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能够对我国当下思政教育的建设发展有所启发和思考。
一、中国哲学在思政教学中的地位
熟知中国历史的人们都知道,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又有了新的选择,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并以此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理论在中国大陆被国家理所当然地确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和主要指导思想,而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其它思想理论则以文化多样性的角色逐渐融人我国思政教育教学的建设发展。在此,我国思政教育在本质上表现为依托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包括中国哲学在内的多种课程设置及其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的就是要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哲学重视对人伦理道德的培养与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也是二者能够深度融合的基础。
二、中国哲学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策略
(一)哲学课堂仍然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首要途径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融人经典阅读,引导学生品味中国哲学的相关典籍,是将中国哲学思想融人我国思政教育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历经时代锤炼代代相传、口口相授的智慧结晶,曾经对中华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中国哲学课堂教学首先在于学生对中国哲学经典素材的阅读与理解,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道生万物、无为而治、平等、兼爱、自强不息等,我们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学习首先必须强调对经典的阅读和学习,在这里既包括学校指定部分素材的阅读与背诵,也涵盖了家长、社会将一些中国哲学常识作为学生启蒙和日常阅读的经典书籍。这一点随着国家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对于学校而言则需要进--步响应党的号召加强有关政策的贯彻与落实。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国哲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
我们强调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现中国哲学思政教育功能的关键,最终还是要落实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上。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哲学乃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为归宿。行是知之始,亦是知之终”。由此,我们只有让学生自觉做到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才算真正实现中国哲学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回顾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也涵盖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概括与理解。为此,一方面我们国家通过不同媒体不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的宣传与教育,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实现对其思想行为的塑造,使国人将包括中国哲学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最终落实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学校这个主阵地进一步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利用已有的课堂理论知识,围绕我国传统节日积极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的关注度与体验感,在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真正将中国哲学思想的智慧结晶运用到个人的学习、工作中去,从而实现中国哲学于我国当下思政教育的历史迁移功能。
(三)加强高校教师中国哲学知识素养的培养与积累
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作为思政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与执行者,对于发挥中国哲学教学于思政教育的积极功能不可替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要需要做到的就是加大思政教师中国哲学理论知识的进修或培训力度,使其拥有相对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完备的知识结构。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哲学教学受制于长久以来思政教育单纯地以简单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对教师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的知识要求,造成广大教师思想上对中国哲学知识的不重视。对此,必然要求广大思政教师重新审视中国哲学理论知识的积累及其哲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运用中国哲学理论进行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能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中国哲学的学习与认知。综上所述,中国哲学无论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当下思政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都发挥着积极功能,而如何将中国哲学很好地融人我国思政教育建设是未来实现中国哲学创新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及其思政教学取得了积极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思政教育在唯成绩而论的应试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形式化、边缘化等问题,这本身就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对此,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辩证的看待中国哲学对于思政课发展的积极功能,以历史和具体相统--的态度加强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育的需要,将中国哲学的优秀文明成果应用于我国当下和未来的思政教育中,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为我国新时代思政教育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历经千年发展,内容博大精深,更为重要的是,在众多中国哲学思想之中,蕴藏着很多现代思政教育功能,值得深入挖掘,这对提高思政教育效果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喜平.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9).
[2]王海英当代中国哲学建构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J].理论探讨,2020(06).
[3]韦性吕.中国哲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04):89-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