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明确:创新发展的重点是人才的培养。而技工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技工教育的教学结果直接决定了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速度。制造业升级改革关键是人才的教育进一步发展,打造适应经济发展技术人才队伍的技工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推动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具有极其重大意义。中国的技能人才培养已经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时代。
一、技能人才培养是我国的经济转型关键
身处2020年,新冠状病毒突然爆发,全世界经济都放缓了发展的脚步。在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时候,我国政府成功召开了2020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总理答记者会上明确表明,我们2020年政府要紧缩银根、迎坚刻难抓紧恢复经济生产生活。2020年也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年,如何让百姓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也是今年两会的重点议题。
聆听两会的重要精神,我再次思考: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教师,我们的技工教育应如何在新时代为脱贫攻坚,实现技能脱贫,为民生贡献我们的微薄的力量。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急需掌握技术的学生,我们技工学院的学生通常来自并不富裕的家庭。每个家庭就是国家的细胞,每个学生能否成才,能否在3~4年技师学院学院学习中学到一技之长,关乎每个家庭的命运,关乎国家的脱贫攻坚的大局,也关乎我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关键所在。技工学院教师深感责任在肩、使命重大。
在刚刚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虽然“中国制造”已占领世界,但是多数是低附加值产业为主,以人口红利为基础。“中国制造”转型以高附加值为主,中国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我们技术人才的技能含量。华为的孟晚舟案件仍未完结,它也时刻提醒国人,掌握核心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掌握核心知识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前提保障。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成功崛起的重点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技工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日本的强国之道,是先培养人才创造性思维后开发创造产品。他们认为掌握熟练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实现高质量产品的关键。许多发达国家,技能工人的数量中高级技工已达到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然而,我国目前高级技工人数仅达到百分之五。高级技工人才缺口达到两千万,由此可见我们技工学习培养高级能人才任务仍然很重。
没有强大的现代技工教育,就不会有高品质的“中国制造”。技能人才数量缺失,制约我国经济向更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的问题所在。
二、技工教育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寻求机遇
在刚刚闭会的今年两会上,广东两会代汇报,广东已经目前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已经培育出许多,站在世界技能大赛领奖台上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力的保障。广东技工培养经验再次证明,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寻求机遇,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主阵地的作用,推动技工教育深化改革,大力实施技工教育创新发展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成规模化的技工教育体系,切实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供给。
我国经济转型必须以大批技能人才作为支撑,使“中国制造”尽快转型升级为“中国创造”。2020年技工改革达到了前所未有过的高度,技工教育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三、技工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积极推进完善产学一体、校企合作
目前,中国制造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中小企业,他们凭借成本低的竞争优势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中小民营制造业中农民工占比百分之三十。大部分中小企业基本不具备长期聘用高级技工经济实力。
就我国国情来看,技工教育的校企合作培养由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尤其是国企承担效果要好很多。国企具有经济调控能力强,抗风险和研发能力都较强特点,国企成功培养出大批“大国工匠”。技工院校的学生在这样企业中学习技术更系统,耳濡目染“大国工匠”成长的环境,他们的起点更高。国企的工人师傅平均受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小型私企雇佣的农民工,他们能更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国企特别是一些大型中央直属企,有较强科技研发能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技工学校学生在这样环境企业中实习,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良好的企业环境更有利于培养技工学校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国家各级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能力,充分调动各个国企参与到技工学校人才培养中,我国的“制造业强国”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最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的形式,就是政府牵头调动各大企业和技工教育学校紧密合作的成功案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从技工学校招生到企业的订单式的培养,实现了政府牵头,校企无缝对接的培养模式。
(二)、技工教育观念的转变
1.中国社会人才观念的转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主要以培养学历型人才为主。中国传统人才观认为上大学是人才培养唯一途径。我国每年都有大批专科、本科生毕业面临“毕业即失业”现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我国高技能型人才却面临着极度短缺现状。国家认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已经出台了高级工,技师比照大专本科待遇的推进政策。“长在身上的本事,决定你社会上的地位”这种以技能论高低社会氛围正逐渐形成。中国人正在刷新正确人才观。
2.专业设置观念转变
技工教育体系中专业设置,必须先进行充分市场调研,地方政府也应适当发挥宏观调控手段指导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专业的设定一定要结合技工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性的规划。我国技工专业的设定应该结合学校地理位置和当地经济等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自己特色专业。发挥不同学校自身优势、积极宣传国家优惠政策,为培育社会新型产业技能人才科学有效设置专业。
3.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许多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更注重技工教育教学培养出技能人才的良好品质。“工匠精神”课程的开展,使我们的学生志存高远,不仅要低头做事更要抬头做事。在课上学生学会了制定自我的职业规划,为“中国制造2025”时刻准备。课上一个个大国工匠成长的实例,就是在校技能人才不断努力,勇于超越的目标,更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刻不容缓的教学重点。
四、结束语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实现,技工院校是中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的主要阵地之一。在技工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特色,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充分打造校企合作良好模式,优选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技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技工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是我们新时代技工教育者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杨林.课程设计价值取向:从实然与应然视角的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1.
[2]周乐瑞,徐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9).
[3]李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