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接种新冠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王文婷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文婷,. 浅析接种新冠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 预防医学杂志,2021.8. DOI:10.12721/ccn.2021.157075.
摘要: 目的 观察新冠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原因,进一步探讨其预防对策,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8日至4月22日到该中心进行新冠疫苗接种的22176名18岁至69岁成人的临床资料,探讨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对不良反应进行预防的方法。结果 该次研究中,共有1894例18岁至69岁成人出现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率为8.54%,这1894例成人中,三角肌痛有842例(44.46%),头疼、头昏有286例(15.10%),恶心有257例(13.57%),喉咙痛有153例(8.08%),心悸、胸闷有147例(7.76%),腹泻有89例(4.7%),过敏有69例(3.64%),体温≥38 ℃有51例(2.69%)。结论 新冠疫苗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很多,相关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加强相关疫苗接种知识的培训,对新冠疫苗接种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新冠疫苗接种率,防止新冠肺炎重症的发生。
关键词: 新冠疫苗;接种疫苗;不良反应;原因;预防对策
DOI:10.12721/ccn.2021.157075
基金资助:

疫苗接种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00年,是指将抗原或抗体接种到人体内的一种技术,从而能够使被接种对象对某一特定病原产生较强的抵抗力,以达到预防未来可能患该疾病的目的[1]。但疫苗对于人体来说属于异物,因此,在进行疫苗接种后,可能会遭到身体系统的排斥,刺激身体内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有些是正常的,对身体没有任何伤害,但有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会对接种对象的身体健康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2]。因此该研究为了观察18岁至69岁成人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原因,进一步探讨其预防对策,为今后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8日至4月22日到该中心进行疫苗接种的22176名18岁至69岁成人的临床资料,现将该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析2021年3月8日至4月22日到该中心进行新冠疫苗接种的22176名18岁至69岁成人作为该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所有对象签署了疫苗接种的知情同意书,其中男9959名,女12217名,年龄18岁至69岁,平均年龄43.5岁。

1.2接种疫苗种类

包括新冠疫苗(Vero细胞)(批号:2021030213,202012017A,202101006A,202102033A,2021030242,2021030248,2021030277,2021030294,2021030302,2021030350,202103051A,202103053A,A2021010016,B202102005,B202102013,G202103020,I202103013),新冠疫苗(CHO细胞)(批号:202102013)。疫苗的运输及保存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3]

1.3接种方法

相关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流程进行消毒和疫苗接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注射,新冠疫苗在左(右)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或肌内注射。完成接种后,在30 min时间内对被接种者进行观察,在未发生任何异常情况下方可以离开。

1.4对接种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处理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定的接种疫苗不良反应上报程序[4],被接种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当天,就立即上报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相关情况。如果被接种者在接种后有红肿、疼痛等反应,可对注射部位用热毛巾进行热敷;如果被接种者体温达到 37~38℃,伴有全身不适,可鼓励多喝水,温水擦洗身体帮助散热,或者可口服扑热息痛,进行适当的休息,不需要特殊处理就能恢复正常;如果接种后被接种者持续高热并伴有其他症状,要及时送医,以防高热惊厥的发生,并进行随访。

2结果

2.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该次调查的22176名18岁至69岁成人中,共有1894例18岁至69岁成人出现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率为8.54%其中第一剂次21437人,出现不良反应人数为1844人次,第二剂次739人,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为50人次,见表1。

2.2不良反应主要表现

该次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894例成人中,三角肌痛有842例(44.46%),头疼、头昏有286例(15.10%),恶心有257例(13.57%),喉咙痛有153例(8.08%),心悸、胸闷有147例(7.76%),腹泻有89例(4.7%),过敏有69例(3.64%),体温≥38 ℃有51例(2.69%),见表2。

3讨论

疫苗接种是对疾病的一种预防措施,主要是将提炼的一些抗原或抗体注入到人体内,从而使注射疫苗的人群对于目标传染病产生针对性抗体,产生一种天然防御抵抗功能,达到杀死病菌,抑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防止新冠疫情的传播和防止因感染新冠病毒出现并发症,进而发展为重症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疫苗接种是一种以毒攻毒的疾病预防方式[5-6]

从该次调查的22176名疫苗接种成人中发现,新冠疫苗接种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自身因素。某些免疫功能低下或者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属于禁忌范畴,或者接种对象在接种后剧烈运动等,都是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②疫苗质量。接种疫苗纯度较低、疫苗中存在杂物,或者操作不规范时,都容易引发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因此相关医务人员要进行严格检测,确保疫苗的纯度和有效剂量。③接种时间。疫苗接种具有季节性差异。④药物影响。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应该避免进行疫苗接种[7]

为了减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做到以下几点预防措施:①加强相关医务人员对疫苗接种知识的培训,以及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安排专人检查疫苗质量,做好无菌处理工作,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②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疫苗的禁忌证。在接种前仔细询问接种对象的一般身体状况以及过敏史、不良反应史,对于不符合接种要求的不给予疫苗接种;③完成接种后,用棉签以适当力度按压接种部位,留院观察时间不少于 30 min,注意观察接种对象的反应和接种部位情况,无异常情况可离开;④对接种对象和家属行疫苗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告知相关禁忌证和注意事项,提高家属对疫苗接种工作的配合度,同时可起到鼓励接种对象积极面对接种,降低接种操作难度的目的,同时要求家人在接种后做好看护工作,避免接种对象的剧烈运动,多喝水,保持充足的休息。该次研究中,1894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接种对象中,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三角肌痛,头疼、头昏,恶心,喉咙痛,心悸、胸闷,腹泻,过敏有,体温≥38 ℃,分别占比为44.46%、15.10%、13.57%、8.08%、7.76%、4.7%、3.64%、2.69%。出现上述不良反应症状时,应立即就医,以确保新冠疫苗接种的安全。

综上所述,新冠疫苗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很多,相关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加强相关疫苗接种知识的培训,对新冠疫苗接种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18-69岁成人新冠疫苗接种率,促进国民健康,降低因感染新冠病毒发生重症甚至死亡的比例。

参考文献

[1] 杨配英.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9):161-162.

[2] 李洪医.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8):146-148.

[3] 孙韶华.浅析接种疫苗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7):170-172.

[4] 杨雯.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4):26.

[5] 吴勇.浅析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 当代医药论丛,2016,14(3):109-110.

[6] 林宝妮,方琼,曹丽,等.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及不良反应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31(4):277-279.

[7] 程曼君,苏镇军,连庆华.接种疫苗告知制对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5):706-707.

微信图片_20250228140251.png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