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在临床十分常见,是由于面神经病毒感染,或者免疫性反应而引起面神经功能障碍,出现面神经支配区域的表情肌瘫痪。周围性面瘫表现为口角歪斜、流口水,会出现流泪、闭眼不全、皱眉、皱额不能、鼓腮漏气等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耳后疼痛、听觉过敏、味觉丧失等症状。该病需要通过激素消炎、消肿,以及营养神经治疗改善症状。周围性面瘫又叫贝尔麻痹,根据贝尔麻痹的自然发展过程分为急性期缓解期以及后遗症状期,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治疗,对于急性期主要是,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面部水肿,炎症消退,避免面神经进一步受损,可以使用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配合扩血管的药物和营养神经的药物,同时配合理疗,缓解期的主要治疗是进行各种功能锻炼,后遗症状期需要对症治疗。本次研究将6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将患者分组并实施不同治疗方案,探究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对比实验的方式,对6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进行分组实验,所有患者入院治疗时间在2021年8月~2022年8月。以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个小组,每组中30例。性别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中男性分别为17、16例,女性则分别是13和1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情况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病历资料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年龄最大和最小为52、23岁,对照组中患者的年龄在21~50岁,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经过计算分别是(35.4±2.3)岁和(35.2±2.6)岁,差异不大(P>0.05),研究可行。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服用强的松,每天1次,每次30mg,同时对患者进行维生素B1注射,连续治疗7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对患者的合谷穴、太冲穴、地仓穴、风池穴、下关穴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以平补平泻针刺手法,每天针灸1次,连续治疗10d。
1.3观察指标
①疗效评估:治疗完成后,观察患者的病情,若患者的面瘫症状完全消失,无明显不良反应,则为治疗“显效”;若面瘫情况得到好转,但还需继续观察和治疗,则为“有效”;若患者的面瘫无变化或更严重,则表示治疗“无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②症状改善情况:对患者的口角歪斜、闭眼不全、鼓腮漏气等症状改善时间进行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
③不良反应:随访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红肿、疼痛等不适反应的发生率,并将总发生率进行比较。
④面部神经功能:结合使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估量表对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分值0~100,得分高则表示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由PSS23.0软件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x±s)的差异值,最终得到P<0.05即表示显示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疗效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6.7%和70.0%,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n(%)]
2.2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面瘫症状在较短时间内缓解,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随访观察到,观察组中3例患者出现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占6.7%,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比较
分别在治疗前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对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发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比较
3.讨论
面瘫的种类很多,其中周围性面瘫就是其中的一种。不仅影响表情运动等生理功能,继发眼、口腔等器官的疾患,而且影响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生活质量。周围性面瘫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很多,所以只要发现有面瘫症状,就要及时的做治疗。面瘫是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比较高,有的人认为与病毒感染还有患者受凉是有关系的,一般来说免疫力较差的群体更容易出现面瘫。周围性面瘫主要见于面神经炎。首先考虑的治疗方式就是药物疗法,而目前针对周围性面瘫疾病的治疗药物比较多,往往需要病人根据自身的病因来选择。比较常见的治疗药物主要有激素、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类药物以及中医类药物等。还可以理疗或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周围性面瘫比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的范围较大,如果出现周围性面瘫建议最好到医院检查。面瘫的常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开展:①激素:如果病人想要在7天以内控制自己面部肌肤所出现的炎症以及水肿等状况的话,那么就可以通过采用激素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比较常使用的激素主要有糖皮质激素等。具体的激素药物的选择往往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以及病人的病情程度来决定。②抗病毒药物:研究发现,部分人之所以会发作周围性面瘫这种疾病,可能是因为自身的面部被某些细菌或者是病菌感染所导致的,此时就需要采用抗病毒药物来起到治疗感染的效果。现如今在临床上经常被使用到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阿昔洛韦以及更昔洛韦等。不过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病人的身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所以要谨慎服用。③营养神经药物:如果人们的身体发作周围性面瘫疾病是因为自己的面神经核出现问题的话,那么就可以通过服用营养神经类药物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一般使用较多的营养神经药物主要为维生素b等。
而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在治疗面瘫的过程中,针灸具有较好的效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能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局部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增加肌纤维的收缩,使炎症渗出物得到吸收,减轻对神经的损害,控制面神经炎症的发展,从而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风除湿、化痰逐淤的作用,使患者颜面康复。针灸治疗面瘫,应从早期(急性期)开始,这样可以尽快促进神经水肿的吸收,减少或杜绝后遗症的发生。但要注意的是,急性期内面部取穴宜少,针刺手法宜轻、进针宜浅,不宜使用电针,可以配合红外线照射、灸疗、中药、西药消水肿、扩血管、营养神经等治疗;进入静止期和恢复期后,可给与电针、梅花针等方法,对于顽固难愈的患者可以加用刺络放血、拔罐疗法,以助尽快恢复。另外还要注意,面神经炎患者外出应该避风寒,可以自行患侧面部按摩及热敷,不宜吃生冷、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宜多食新鲜蔬菜,粗细粮搭配,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
本次研究将6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将患者分组并实施不同治疗方案,探究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结合实验观察的结果来看,采取针灸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6.7%,患者的症状在较短时间得到改善,有效提升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并且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仅有2例,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采取针灸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及时帮助患者缓解病痛困扰,提升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并且此方案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美晓, 衣哲, 梁琪. 在不同时间段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价值评估[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 19(11):3.
[2] 封小胜, 强建红. 周围性面瘫采用针灸分期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J]. 健康必读,2021,10(18):158-159.
[3] 郑海峰, 郑国尧. 基于fMRI评估调和阴阳针灸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观察[J]. 四川中医, 2022(040-002).
[4] 陈美晓, 衣哲, 梁琪. 在不同时间段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价值评估[J].中国医药指南,2021,09(12):231-232.
[5] 伍晓鸣, 董桂芳, 牟霜,等.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治疗前后面部表情肌弹性与面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2(024-005).
[6] 吴佳卓,陈雨婷,黄鹰. 从"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探析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J]. 亚太传统医药, 2022, 18(5):155-158.
[7] 石茹. 周围性面瘫实施分期针灸治疗的方法及预后分析[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1,12(004):45-46.
[8] 姚宗花. 早期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期间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华养生保健, 2021, 39(13):3.
[9] 杨青. 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儿面神经功能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 19(23):4.
[10] 崔凯.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J]. 医学信息, 2022(03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