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是指在品行和学业成绩等方面相对滞后的学生。后进生中除个别存在智力缺陷,绝大部分后进生多为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所致。所以,后进生是可进以转化的。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下,积极探究农村小学后进生的转化策略,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成长发展,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依托积极教育引导,以此培养学生成人、成才。面对后进生,若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势必难以做出有效转化,还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最大限度的突显育人成效。例如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由班主任老师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和思想动态,向家长传输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同时,教师利用放学后的闲暇时间对后进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和家庭教育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家校协同育人的基础上,还可以发挥社会育人的强大功能,比如聘请司法人员为后进生做法制教育主题报告、做禁毒教育主题报告;聘请专业心理医生为后进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后进生的健康成长。此外,学校可以和区域内的红色革命遗址、红色革命纪念馆积极联系,带领学生参观、学习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培养后进生崇尚英雄、爱党爱国的情感,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后进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品德教育,提升育人实效。
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下的后进生转化策略
(一)强化师生互动,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增强后进生的学习自信。情感方面,教师需同后进生保持积极的交流沟通,班主任通过活动课与家访等方式,同学生保持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尊重和关爱。同时,后进生转化期间,积极鼓励至关重要。班主任应善于发现后进生存在的闪光点,对后进生进行积极鼓励,发挥其特长,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
第二,感染与启迪相结合,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动力。班级属于集体,同学之间年龄接近,存在共同语言,长时间的学习和相处,对彼此也有着一定的了解,这也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依托班级集体的力量,对后进生进行有效转化,同样也能够使转化效果得到有效提高。班主任可鼓励同学们和后进生积极交流,并共同开展学习与游戏等活动,使同学之间真正做到以诚相待,并共同融入班级集体。同时,经过慢慢熏陶与感染,使后进生不良习惯能够得以有效改正,以此实现后进生的有效转化,充分保证转化效果。
第三,用“因人而异”的作业训练后进生。
一直以来,老师在授完课后,布置的作业基本上是“千篇一律”,没有过多考虑学生做作业时的差异,给后进生带来了做作业的压迫感和畏惧感。这就要求老师在安排作业时,尽量考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能力,设计不同的题型,布置难度各异的题目,其中最优化的题目应有“跳之可获”的成功效果。对于后进生的作业,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程度,逐步缩小与优生的差距。教师切忌用增加作业负担,课外大量补习以及严厉的斥责等方法对待后进生。我们常常看见教师每天把后进生带到办公室补作业,改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效果却不是很好,有些后进生甚至成了“老油条”,平时不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总是依赖老师“开小灶”。所以,教师关键是要进行“作业会诊”,帮助后进生找到作业出问题的原因,帮助其弥补知识上和技能上的缺陷,鼓励其独立有效地完成作业,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
第四,用不同的座位形式吸引后进生。
在讲授新课时可以采取“插秧式”的座位,最大限度维持教学纪律,引导全体学生将注意力投入到老师的讲授中。在组织讨论交流时可以采取“小组围坐”的形式,这样比较方便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减少后进生学习的困难。在进行研讨活动时,可以采取“圆圈式”的座位,学生围坐成一个圆,老师在中间,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师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消除后进生的孤独感,培养安全感和参与感,有利于后进生的学习。进行智力竞赛时,可以采取“马蹄式”的做法,这能体现老师的威严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座位形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家校交流,发挥强大育人合力。
第一,了解与沟通,掌握后进生心理特征。教育学生,重点在于了解学生,特别是课外时间中学生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等。所以,班主任需利用课外时间,对后进生保持积极沟通,对后进生心理特征做到充分了解,为后进生转化提供可靠保障。
第二,联系与交流,重视后进生家庭教育。农村小学教育中,尤其是后进生转化方面,校内教育同校外教育无法紧密配合是常见现象。所以,后进生转化时,需依托学校的主导作用,重点考虑校外教育因素,尤其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教师同后进生家长保持积极沟通,争取家长配合与帮助,以此形成教育合力。鉴于此,班主任应当经常性对后进行开展家访工作,并以谈话方式为主,为学生家长推荐适合的教育刊物,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并达成教育共识,同学校教育保持同步,为后进生学习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除此之外,针对后进生学习成长中的点滴进步,教师应向学生家长及时反映,促使家长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后进生转化教育中。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唯有为后进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成长环境,方可使其摘掉后进生的帽子,成长为品学兼备的好学生,使后进生转化效果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三)强化社会教育,保障后进生转化效果。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社会教育对后进生转化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充分保证学校、家庭教育的良好效果,应重视对后进生开展必要社会教育,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可以形成教育合力,充分保证后进生转化效果。比如,农村小学可利用小学警校联动机制,设置专门的警务室,并邀请公安警察,兼职法律督导员,定期为农村小学开展法制报告,并结合生活中的违法、犯罪案例,对农村小学开展法制教育。而针对后进生,尤其是纪律性较差、存在违纪等情况的学生,政教处需加以重点关注,可建立相应的档案,并积极谈话,对学生转变情况做到充分了解,对其进步加以积极肯定,对其不足作出及时纠正,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并积极改正错误。此外,针对调皮捣蛋、违反纪律的后进生,应当采取重点教育,依托社会教育,使其能够得到有效转化,充分保证后进生转化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后进生转化工作尤为重要,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教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所以,需基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依托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并付出爱心、耐心与关心,消除后进生心理障碍,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后进生得到真正的转化,以此推动农村小学教育事业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湘.从学生自身和学校、家庭入手加速后进生转化[J].珠江教育论坛,2017(03):65-67.
[2]李青云.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功能引导后进生健康成长[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8(08):1-1.
[3]白睦锦,黄连花.让教育之花灿烂绽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策略的实践思考[J].新课程,2020(29):1-1.
[4]赵彦.用爱托起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中国梦——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策略[J].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4(04):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