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冯磊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冯磊,.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 中国教育探索,2021.2. DOI:10.12721/ccn.2021.157011.
摘要:
当今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愈发的关注与重视,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在新时代环境因素中,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兼具着适用性与引导性,心理学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应用,对于心理学教育的完善与改革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浅层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DOI:10.12721/ccn.2021.157011
基金资助:

积极心理学的提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次关键性的转折,更是一场具有创新及发展意义的革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理论与思路,系统并全面的从积极的角度去深化传统心理学的课题,积极心理学是科学进步标准下的新兴产业文化,形成了一个专门的领域,以研究幸福,倡导积极的心理为标准,以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为方向,最终持续关注人类活动的健康与和谐,心理环境的稳定与幸福为最终目标。青少年作为情绪外露型,思维敏感型群体,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以积极心理学的正导向能量去引导青少年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将积极的因素注入心理环境中,激发青少年内心的自信心,幸福感与潜能性,让青少年个人的能力得到深层的挖掘与锻炼,从而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学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可以呼吁社会去关注积极心理学所带来的积极层面的改革与作用[1]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对于心理学,大众所熟悉的关联印象一般都和幻觉、抑郁、焦躁、焦虑等病态情绪有关,仅仅停留在对于心理学问题的负能量方向的研究与解决,并没有过多的涉及积极的正能量方向。积极心理学专注于对爱、勇气及健康的方向研究,让心理学整体的知识体系不再出现断档的情况,在积极心理因素领域不再留白,呼吁积极心理学的有效影响,让人类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从消极心理转化为积极心理,深层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品质,才可以让人类在文明社会的竞争压力之下,能够长足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在人类的情绪与感知领域有了新的探索,对于类似于高兴,幸福,自豪,满足,兴趣等波动明显的心理变化,积极心理学在这些领域拓宽与延展了不同能量下的心理认知,在认知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强大磁场,进行情绪及心理资源的共享。让个人在智力、自控力与社会协调力上有着和谐的磁场。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心理学领域应该体现出快乐与幸福感指数,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是整体心理学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青少年对于自身的学习及生活的满意度,对于生存环境质量的体验度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指标。细碎的琐事以及近期小目标的达成是直接影响积极性的元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由主观幸福感引导,有着人格性、可观性及个别性的差异,受着文化性及环境性的影响,需要形成人性型、情感与情绪稳定型人格,对于生活秉持耐性,对于学习有着上进性,对于控制欲有着宽容性,最终去完成主观能动意识下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在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上,总的方向是一致的,以引导青少年健全及健康人格的形成为目标,帮助青少年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人生观[2]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1、一般性

青少年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转折期,从身体机能角度上说,身高、体重、第二性征都在明显的发育,这让青少年从外观中已经初具成年人的外形表现,这样的外在变化让青少年在学习与生活中接收了新的评价,感受到了不同层面的压力,青少年渴望被认可与接受,但内心领域又存在着胆怯的心理,无法顺利的将自我与童年剥离开,贸然拔高到新的认知中,心理上有着明显的波动与变化。青少年由于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思维模式,缺少社会经验的积累,在情绪的控制上缺乏驾驭能力,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片面性与武断性,这让青少年在全新的成长阶段既急于表现自己,又因为能力不足,心理状态偏向消极,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与想象中形成了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对于心里疏导呈现一种抗拒性与抵触心理,但在排除他人闯入内心世界的同时又对于心理层面的交流与沟通有着依赖心理,一旦形成信任的心理,心理交流可以快速的搭建起来,让积极心理借机渗透其中,进行梳理与引导,帮助青少年的心理向健康及快乐方向发展[3]

2、个体性

青少年由于青春期激素的分泌,导致情绪与心理上有着不可自控的强烈与波动。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对于自我存在的意识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自尊心极强,对于周围的评价与反馈敏感多疑,容易被负面消极的情绪及心理影响。情绪多表现为狂暴、激动、狂躁、激烈的特点,有着青少年特有的偏执性心理,想通过对事物的片面认知,快速定位自我的社会地位,得到来自学校及家庭甚至是社会的多方认可,让自己以全新的身份融入到社会中来。这与积极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观念是相悖的,更是积极心理学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三、积极心理学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引导的应对策略

1、积极的态度,挖掘青少年的潜能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以指正学生不足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对学生多采取批评与鞭策式态度,传统的心理学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疏导也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从消极面着手,意在如何去改正问题,让青少年从自身不足处着手,转变为固有模式下的优秀。而积极心理学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更多在于积极层面,同样是发现学生的不足与问题,但是同时要发掘青少年的特长与潜力,鼓励为主,通过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心,去弥补自身短板的问题,让自身的长处与潜在能力更好的发挥出来,全面的而健康的进行身心发育[4]

2、营造积极的环境氛围

积极心理学允许青少年犯错,更鼓励青少年进行大胆的尝试,勇敢的探索。让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出对于学习的毅力,对于困难的坚持,对于生活的乐观,对于人生的放松,在和谐而积极的环境与氛围之中,让青少年在被肯定与被认可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发掘自己的优点,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品格。积极心理学在充满着积极的气氛下可以成功激发关于幸福感的切实体验。

3、运用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一种美学,在和青少年的交流中,语言的魅力应当和积极心理学相互配合,让学生有了主观的信任与认可,通过赞美与褒奖让青少年不再排斥心理层面的接触,情感层面的交流。通过语言的艺术让青少年打开心扉,温柔或鼓励的话语可以取得青少年的信任,坚定而温和的语气可以让青少年松懈掉自身的紧绷感与防备感,真正理解与感受积极心理学的引导,去收获幸福感,从而平抚较为躁动的情绪,让自身在学习生活中拥有快乐,受到积极心理学的正能量引导作用力[5]

结语:积极心理学符合新时代下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的需求,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肯定青少年的社会价值,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发青少年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主观幸福感与满足感。通过对青少年自身潜力的发掘,在横纵维度去开发青少年的能力,激发青少年的责任心与自信心,承担起社会责任,用充满幸福与快乐的感官及心理去与社会和谐共进,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下的突破性尝试,有着创新与改革兼具的里程碑式意义,为社会主义文化及文明建设贡献着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璐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291-292.

[2]杜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理论观察,2018(1):130-132.

[3]邓梅,杨轶冰.论青少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6-8.

[4]唐永汪.刍议积极心理学对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新课程·中学,2019(6):236-237.

[5]于超然.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对我国青少年教育心理的启示[J].神州(中旬刊),2016(1):260-26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