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陈璐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璐娟,. “双减”背景下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J]. 数学教学与研究,2023.1. DOI:10.12721/ccn.2023.157005.
摘要: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由于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年级阶段有所不同。在“双减”政策下,原本的课后作业也由原来的“写”改变为以“读”“说”“画”“做”为主要探究任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一种能力,如何让一年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探究任务中培养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数学能力,也就成了一年级数学教师不可回避的任务。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
DOI:10.12721/ccn.2023.157005
基金资助: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最终体现,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核心概念。一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必然与其他年级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上有所不同。在双减政策下,传统的作业已经不能作为考察渗透核心素养的途径,学生回到家已经没有传统的“写”的作业.在此种趋势下,将以往的“写”变为“读”“说”“画”“做”,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变“写”为“读”,启迪数学核心素养

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启迪学生的核心素养。数学绘本是把一些原本深奥枯燥的数学知识或者是概念,以轻松有趣愉悦的绘本形式呈现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通过这种绘本阅读的方式让一年级孩子在充满兴趣的氛围里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的简约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精选推荐的绘本阅读,让学生回到家后进行阅读,达到启迪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绘本《十只熊一个家》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是10以内数的分与合,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数组成》完美贴合。故事讲述的是由十只熊组成的一个家庭的故事,让孩子们学习十以内数的拆分和集合。故事中出现的一家熊是十只,熊爸爸、熊妈妈、还有八只熊宝宝,加起来就是十只。孩子可以用十指一只一只地数图画中的十只熊。然后再思考一下,数一数十只熊分成哪几个。拆分思考之后,重新合起来又成为十只熊,然后确认一下,这样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数的加减概念。用相同的方法,让孩子理解八只小熊分成两个四只然后重新集合成八只熊的过程。传统的作业一般是让孩子在重复枯燥的分与合的练习中,通过重复的强化达到机械记忆的目的,这样做学生写着累,效果也是收效甚微。而把写的作业变为这样的绘本阅读作业,既没有增加孩子的课后负担又在轻松愉快的故事阅读中启迪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变“写”为“说”,深化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的核心素养在特定的表现形势下,存在一种无声无息却可以被感知的状态。把这一种无声无息的部分,通过“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也能有效的深化一年级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的教学后,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可通过语言进行描述位置的图片或场景,让学生放学后把自己在图片上看见的相关信息用完整的数学语言和父母说一说,相信父母在看到孩子入学一段时间后能用规范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一定会很欣慰。还可以把这一项内容进行深化,尝试让孩子对着自己的卧室,对卧室中的物品描述其位置。布置这样的作业孩子们的兴趣格外高涨,回到学校后几个小朋友兴高采烈的谈论着自己卧室的布局,还纷纷自告奋勇的要和全班同学分享。教师也可以在校内针对这一单元进行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可以把学校的平面图打印出来,发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熟悉校园的同时,感受数学的魅力。也可以把中国地图进行有所取舍的打印,在深化位置与方向认识的同时,同样可以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数学的教学中往往可以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形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从二维的直观模式向三维的立体模式发展。如此一来,课后的“说”也促进了校内课堂上的表达,后续甚至可以把这一项作业再深化为说图训练,锤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让原本枯燥的“写”作业变为“说”,深化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变“写”为“做”,构建数学核心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单纯的存在于数学知识之外,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体现的。核心素养既体现在学生对技能方法的掌握,也应该体现在对数学方法的感悟上。双减政策下写的作业没有了,教师可以变“写”为“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内化知识体系,构建核心素养。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开始把“点子图”融入到课堂的教学环节当中。教师在课后可以让学生把单一的数学计算题和“点子图”有序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的活动中构建数学核心素养。学生首先要把题目中的具体数字用对应的点子图表示出来,这个过程学生就经历了“数一数”的过程,先要知道具体的数量,把需要的点子的数量数出来。接下来将数好的点子按照题目的表达进行“摆一摆”,摆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断尝试不断改错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思维过程的体现。最后将摆好的点子图呈现给旁边的同学或者父母看,可能还要在一旁加以不断的解释,这也是能够深化学生表达能力的锻炼。再最后再经历“说一说”“算一算”的过程,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把数学题目变为一类似拼摆乐高的小游戏,学生乐在其中。这样的变“写”为“做”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积累动手操作的基础经验的同时,思维能力和数学感悟也得到了很好的构建。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年级数学是学生走进数学殿堂的起始,在学生心里种下兴趣的种子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方法,在输送知识的同时,重视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也是课程目标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思考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会有怎样的数学思维能力,朝着这样的目标培养学生才是核心素养的价值所在。本研究表明,尽管在当前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能很好地贯彻核心素养要求,但也有一些教师存在理解不深、贯彻不强的问题,这表明这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也缺乏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的自我要求,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及时反思并给予改善。

参考文献:

[1] 罗柱森.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8):181.

[2] 蓝艺明.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优化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0(10):40‐42.

[3] 赵佳珊.改变考查方式,培养数学核心素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0):60-63.

[4] 郑毓信.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核心素养”[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03):14-1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