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闻可视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魏雄1 冯婷2 刘慧颖1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魏雄1 冯婷2 刘慧颖1 ,. 《数据新闻可视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 新闻传播研究,2023.12. DOI:10.12721/ccn.2023.157104.
摘要: 起源于18世纪的统计图形,在当今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这种对数据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减少了普通受众对数据解读的压力,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和吸引力,也促使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以四川传媒学院融合媒体学院《数据新闻可视化》为案例,对该课程在教学中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实践等环节进行了探索与研究,让学生能应用新的传播手段和理论进行沉浸式学习,以适应新传播环境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数据可视化;教学实践;沉浸式学习
DOI:10.12721/ccn.2023.157104
基金资助:

大数据、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也不断渗透到新闻传播领域,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方式。在新的技术加持下,新闻信息的质量、互动、传播形态等都赢得了更多受众的青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3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26亿,用户使用率为95.2%。[1]通过报告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受众群体对于图形化、视频化、动态化的信息形态接受程度更高,在日常分享、专业内容生产上也更愿意用视频化、图形化的手段进行创作。而利用大量而真实的数据运用到新闻报道中,并进行可视化呈现的方式,已然成为新闻传播方式的新宠,也成为新闻生产的趋势和新闻传播人才能力需求的焦点。在此趋势下,国际新闻媒体的内容生产从2009年开始逐渐把数据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手段,并在相关传媒院校中设置和嵌入了数据新闻的教学课程进行人才培养。

一、数据新闻可视化课程教学的现状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在重要讲话中指出“建设全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这一紧迫问题之后,2020年6月30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再次强调“要打造属于中国的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我国媒体的融合发展”。[2]同时文件也指出,全面培养数字化、复合型、全能型的新媒体人才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根基。但目前来说,现有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配套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成效不显著。

中国知网中最早关于数据新闻理论的论文可以追溯到1995年,国际社会中的媒体机构从2009年开始数据新闻形态的报道,2012年左右我国媒体机构也开始了数据新闻的相关报道。[3] 从2012年左右开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带领下,各类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也开始进行数据新闻可视化课程的设置,但该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横跨多个学科,导致了多数院校在该课程的设置上捉襟见肘,配套课程建设不完善,相应技能训练无法有效完成。如在程序语言的编写、数据采集和分析类的课程配套没跟上,学生的数据采集、分析能力则较弱。整体来看,该课程的教学成效较为一般。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备,技能培养不全面。

根据目前各院校在该课程设置的师资情况来看,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背景的老师较为缺乏,无法全面完成数据新闻可视化在大数据挖掘、分析、程序代码编写等能力的培养,成为数据新闻可视化人才培养的一道障碍。国内大部分院校也都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下设置了数据新闻可视化的课程,而由于缺少程序语言编写的专业教师,导致该课程主要以传统新闻理论课程进行讲授,虽突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学生的相应数据分析技能很难得到锻炼的平台和机会。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传统,学生积极性不高。

诞生于大数据的背景下的数据新闻可视化课程,是未来网络信息传播发展的趋势。该课程的教学完全可以借用多种方式,提升课堂学习氛围。首先,从调研来看,部分高校在课程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老师主讲为主,学生听课、自主学习为辅。部分老师由于缺乏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实践经验,在案例讲述中,也更多从理论角度分析,学生对于可视化的生产制作过程理解较难。其次,老师在课前、课后与学生交流不多,更多时候集中于课堂的提问与回答,学生在课前课后很难与老师及时沟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四)课程实践学时设置较少,学生锻炼机会不够多。

数据新闻可视化课程除了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点的梳理,也需要注重数据分析、采集和可视化的专业实践过程。但大部分文科类高校,由于具有跨学科背景和有业界经验的老师不足,导致该课程大纲设计中更注重理论讲述,把实践环节弱化,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可以建立部分理论层面的认识,但涉及到数据可视化产品的生产和制作就无法动手实现。通过学生反馈,普遍认为该课程实践锻炼环节太少,理论知识点专业性太强,理解不透,也无法通过更多的实践环节进行巩固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二、数据新闻可视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四川传媒学院融合媒体学院在进行数据新闻可视化课程教学中,总结了其他各类高校对该课程的设置经验,分别从师资队伍建设、配套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课时设置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

(一)丰富配套课程设置,强化全方位的技能培养。

2009年该校新闻系设置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成为西南地区较早设置该学科的高校之一。2021年该校融合媒体学院在学习和研究了同类院校对数据新闻课程的设置经验,也调研了业界相关媒体机构,然后开设了数据新闻可视化课程。为了避免出现配套课程设置上的单一化、片面化现象,融合媒体学院为课程配置了融媒体操作实务、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络新闻编辑、新媒体项目运营与管理等相关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以数据新闻可视化为核心,多课程联动的课程教学方式,不仅完善了课程体系,也全方面锻炼学生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掌握一定的影视拍摄、制作技巧;也能通过融媒体实务、网络新闻编辑课程学会了图文排版、可视化制作技巧;同时也能通过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学习基础的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等技能。在丰富的配套课程设置下,学生在数据新闻可视化方面的数据采集分析、可视化设计的能力,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和学习。

(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提升教学成效。

该课程在实施教学之前,融合媒体学院就考虑到师资配置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采取了社会招聘和内部推荐的方式来完成。通过社会招聘,引进懂数据分析方面的专业老师,既可以教授前置数据分析与应用知识,也能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实践锻炼,为后续数据新闻可视化打下基础。同时推荐内部教师到武汉镝数科技公司进行数据新闻可视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学习,掌握该课程所需要的数据爬取和清洗相关技能知识。通过这种方式,该课程所需要的大数据分析应用技能、数据新闻可视化技能的师资得到充分满足,弥补了文科类院校在该课程师资配置中的不足,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融合媒体学院师资配置方案。

(三)教学手段多元化,形成“沉浸式”学习氛围。

所谓“沉浸式”教学模式,即教育者利用沉浸技术、沉浸媒介营造特定氛围,打造“真实”场景,实施有效引导,吸引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学习;学习者在上述教学情境的影响下产生感官体验,并基于教育者的引导进行深度思考,进而实现对教育内容的精深学习的模式。[4]数据新闻可视化课程,属于新兴前沿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希望能从课程的学习中体验到不一样的学习氛围和新鲜的知识内容。为了让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不再传统化和程式化,四川传媒学院融合媒体学院在课程教学中利用了网络传播技术手段和智能化教学平台进行课程教学。

首先,利用智能移动终端和平台,注重教学流程的交互式学习。该课程在教学前,老师可以提前通过智能化教学平台(“川传云”平台),把上课需要讲的知识推送到学生的移动端APP中,学生可以立即接收到课前知识内容,并通过阅读了解,把自己的疑惑和感受通过APP端口及时跟老师互动交流,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该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利用“川传云”融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平台进行授课。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抛出观点,学生根据课前的知识学习,进行课堂讨论,老师再对内容进行评述和串讲,以讨论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减少了理论知识讲述的枯燥感。同时在课堂实践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选题,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并利用课程中所学数据清洗和分析的技巧进行数据整理,然后再根据数据逻辑关系选择可视化方式和形态进行展示。当通过老师审核后的数据新闻作品,还可以通过“川传云”的发布平台进行校内移动端发布。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学生课后还可以通过“川传云”平台的移动端APP,与老师进行一对一沟通课堂学习中感受,通过移动端进行及时跟老师询问和交流。老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及时了解同学的教学反馈,调整后续教学过程的知识难易度、话题兴趣度、案例复杂度等相关内容,使得课程内容始终都与同学们能同频共振,提升学习中的获得感,也增强了学生持续性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拓展学习范围。在数据新闻可视化的教学中,除了利用智能教学平台,还可以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加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拓展学习范围。在网络传播时代背景下,我国出现了很多线上教育平台,如超星、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平台。这些平台中有大量关于数据新闻可视化的相关课程资源,方便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在进行数据新闻可视化课程教学的课前、课后,可以为学生分享相关在线平台的资源,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练习,提升教学的效果。在课程教学中,老师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课前的学习,进行内容的分享和讲解,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老师最后再进行总结、纠错。通过此教学手段,将各种学习资源延伸到课堂之外,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导的单向传输课堂模式,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体验感受可以在课堂外自由进行。[5]

最后,情景式课堂教学,提升课堂学习氛围。在数据新闻可视化的课堂教学中,利用智慧教室的多屏联动系统,对课堂进行情景式的设计,让学生能快速沉浸到情境中,提升课程的学习氛围。老师在利用智慧教室系统进行课堂教学时,根据课程内容,可以设计对应虚拟的场景,并通过环绕教室的多个智慧屏幕终端进行再现,学生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围坐讨论交流。老师在进行案例分享时,除了进行讲述案例信息外,还可以通过5G终端,视频连线校外合作企业工作人员或其他院校老师,进行真实的案例交流和分享,将线上线下联系起来,拓展学生课堂的认知,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自动性。

(四)增加课程实践学时,加强仿真化实践训练。

首先,四川传媒学院融合媒体学院,在进行数据新闻可视化课程设置和大纲编写时,就注意到课程在实践环节的设置课时不能太少,不然学生的数据采集、分析能力无法得到满足。该学院为了能让配套课程发挥作用,把该课程设置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三年级下学期推行,一学期共32个学分,每个班每周两个学时课时。并在其中设计了12个学时的实训环节,帮助学生锻炼可视化、数据分析、数据爬取等相关技能。

其次,根据真实案例,设计仿真实践训练项目。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分析的仿真实训环节,提升学生对数据的应用能力。在课程教学中,老师先分享来自新华网、澎湃新闻、新京报等真实媒体数据新闻可视化案例;再根据该案例,老师设计一套类似的实训项目,并让学生进行完成。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仿真项目开始,锻炼了数据采集、分析以及可视化的能力。每次项目完成后,同学之间进行点评、讨论,并进行书面总结汇报。同时,老师也允许学生自己进行选题,并进行项目内容生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动力。

最后,引入真实项目进课堂,积累实战经验。在教学实训环节中,除了仿真项目的训练外,老师还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真实项目进行实践训练,提升学生实战能力。老师通过与校外合作企业、媒体机构的沟通协作,引入数据新闻可视化项目,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训练。一方面,可以弱化仿真项目的不真实感,按照企业要求进行内容生产实践,企业负责人利用5G技术和虚拟成像技术,进入课堂进行在线监督、指挥,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场景压力。另一方面,加强真实项目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学习兴趣。在引入真实项目后,企业会按照要求,对达标合格、甚至优秀的内容产品,进行评选和奖励,并通过企业的平台进行全网发布。达到要求的同学,可以获得企业的实物奖励、或者获得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在这样实训项目设置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更容易沉浸下去学习和积极探索。

三、结语

总的说来,数据新闻可视化课程属于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前沿性课程,采取“沉浸式”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进行学习和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去。核心目标是在于如何利用有限条件去调动学生无限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成效,完成教学任务,并产生更多优秀的作品和教学成果。但此种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值得去不断改进。如数据新闻可视化课程现有每个班每周两个学时,实训阶段时就会显得时间仓促,学生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也比如该课程需要利用网络平台获取一定数据和内容资源,这时对于网络平台信息的监管和审核也需要同步考虑。诸如此类的细节问题,教学中只有不断发现,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08-28].https://www.cnnic.net.cn/n4/2022/0828/c199-10830.html

[2]陈丹.新文科背景下数据新闻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新闻论坛,2022,36(04):112-114.

[3]王国燕.可视化趋势下的数据新闻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传媒,2020,No.339(22):78-80.

[4]洪岩.“大思政课”视野中的沉浸式教学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No.285(09):123-129.

[5]易希平,谭玉菡,张菊香.高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诉求、实践困境及可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No.1014(14):91-9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