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效果
孙燕武 马国香 孙一方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孙燕武 马国香 孙一方,. 针药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杂志,2021.5. DOI:10.12721/ccn.2021.157049.
摘要: 目的:探討针药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促排卵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0月在某医院就诊的96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赖氏易孕方联合肌内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通元针法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宫颈黏液评分、子宫内膜A型率、子宫内膜螺旋动脉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结果 两组的排卵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妊娠率为7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宫颈黏液评分和子宫内膜A型率均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螺旋动脉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药结合可显著提高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促排卵效果,改善其宫颈黏液评分和子宫内膜容受性,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提高妊娠率,效果优于单纯药物干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通元针法;中药;排卵障碍;不孕
DOI:10.12721/ccn.2021.157049
基金资助:

不孕症指育龄女性无避孕性生活至少1年未妊娠。在不孕症中,排卵障碍性不孕占25%~51%,主要表现为卵泡不启动发育或发育迟缓,或卵泡发育不良,尚缺受精能力,成熟卵泡不排卵等,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和婚姻家庭幸福。现阶段西医治疗常首选促排卵药物,而存在排卵率较高,受孕率低,妊娠后易发生流产,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OHSS)等。通元针法和赖氏易孕方为全国名中医赖新生教授临证多年的经验而设立。前期研究表明,通元针法与赖氏易孕方可协调人体阴阳和五脏六腑气血,发挥调经、助孕、刺激子宫内膜生长、补充黄体功能、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等优势,但对针药综合治疗的应用研究较少。本研究在既往临床观察的基础上,以口服中药赖氏易孕方联合肌内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为对照,探讨通元针法联合中药赖氏易孕方和肌注HCG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0月在某医院就诊的96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其中原发性不孕58例,继发性不孕38例;月经先期14例,月经后期50例,月经先后不定期21例,闭经1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治疗组中,年龄26~40岁,平均(29.44±2.68)岁;病程2~8年,平均(3.52±1.05)年。对照组中,年龄27~40岁,平均(30.35±3.14)岁;病程3~8年,平均(3.69±0.83)年。两组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参照201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妇产科学》和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如下:有正常性生活未实施避孕措施12个月以上未妊娠;基础体温单相>3个月;经腹部及阴道B超检查显示无排卵征象;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宫颈黏液结晶检查、月经前6 d子宫内膜检查均为阴性;血和尿孕酮水平低于黄体期水平。本研究经某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因素引起的不孕症,如免疫功能异常、男方因素、输卵管堵塞等;近3个月使用促排卵、激素类药物或其他药物干预;继发疾病进行期或内、外科原发疾病;合并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其他内分泌疾病;既往有精神病史或染色体异常。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赖氏易孕方联合肌内注射HCG治疗。方剂组成:党参、茯苓、炒白术、熟地、生地、当归、川芎、白芍、阿胶、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甘草。于经净后口服中药,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15 d为1疗程。服用中药期,采用经阴道B超监测发育卵泡。当卵泡直径≥18 mm时,测定并记录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肌注HCG(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160208)进行扳机,8000 U,并指导同房。如未妊娠,则继续下1周期同法干预,共治疗3个周期。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元针法治疗。针灸取穴如下:肾俞(双)、天枢(双)、关元、归来(双)、中极、足三里(双)、三阴交(双)。于经净后治疗,操作以0.30 mm×(30~40)mm毫针快速进针,行补泻手法得气后加电,频率为3.3 Hz,强度为2 mA,留针15~30 min,1次/d,15 d為1个疗程,共治疗3个周期。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参照Insler宫颈评分法观察两组排卵日宫颈口开启情况、宫颈黏液量、拉力和羊齿植物叶状结晶,同时记录排卵日宫颈黏液评分[7]。其中,功能不全为0~3分,功能不良为4~7分,功能良好为8~10分,功能优秀为11~12分。②月经第10天隔日经阴道B超监测卵泡发育情况,并于排卵日当天记录两组子宫内膜类型A型例数、子宫内膜螺旋动脉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后继续监测并记录成熟卵泡排卵情况,指导同房。排卵率=总排卵数/总周期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排卵率及妊娠率的比较
经3个月经周期干预后,两组的排卵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治疗后周期数、宫颈黏液评分、子宫内膜A型率、PI、RI的比较
经3个月经周期干预后,治疗组宫颈黏液评分和子宫内膜A型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PI和R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排卵障碍指育龄期妇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和卵巢自/旁分泌功能失调引起卵巢卵泡不发育、发育迟缓、闭锁、不排卵等,最终引起不孕[8]。治疗上,西医用枸橼酸氯米芬(CC)为主促排卵,但该药物存在子宫内膜及宫颈黏液方面的抗雌激素作用,使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对成熟卵泡排卵障碍临床多用肌注HCG诱导排卵。针灸联合药物改善促排卵周期妊娠结局多有报道。如何用针药结合提高排卵障碍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并提高妊娠率为治疗的一个重点方向,临床上PI与RI可直接反映子宫内膜容受性情况。
“通元针法”为赖新生教授从传统针灸理、法、方、穴辨证规律中经穴配伍理论创立的一套优势针法。赖教授认为,女性不孕涉及多经多脏腑,与任、督脉和五脏联系紧密。腹募所治乃阴病,背腧所治乃阳病,两者联合取穴使阴阳两气贯通归元,即曰“通元”,以平为期,其以五脏背俞穴和“督脉通督养神”,以任脉及腹部穴位“引气归元”。通过前后俞募配伍,辅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位,发挥扶正祛邪的疗效。对排卵障碍的治疗,“通元针法”多从任督二脉为突破口。若督脉通达,阳气得以运行周身,可使卵子推动有力,加快排卵;若阴任流畅,阴津以润养胞宫,血脉得养,阴通阳达,可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妇人可妊娠而诞子。赖氏易孕方遵从“调经种子”,补肾为先及“女子以血为本,血旺则经调而有子嗣”等原则,以养血、益气和补肾作为基本治法。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熟地黄补血益精、滋阴补肾;生地黄清热养阴,凉血生津,两者并用,使补益滋而不腻。当归配白芍养血调经;川芎理气入血分,可养血活血;阿胶滋阴补血;巴戟天、仙灵脾和肉苁蓉补肾阳,填精血。诸药并用,发挥养血、益气、补肾等功效。
本研究将“通元针法”配合赖氏易孕方和肌注HCG用于排卵障碍性不孕,比较治疗前后排卵日宫颈黏液评分、子宫内膜A型率、PI、RI和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宫颈黏液评分、子宫内膜A型率、PI、RI和妊娠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排卵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元针法”配合赖氏易孕方和肌注HCG促排卵助孕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宫颈黏液评分和子宫内膜容受性,调节生殖内分泌功能,提高子宫内膜A型率,而有利于精子在女方生殖道游动时穿越宫颈,并使内膜血供充盈利于胚胎着床,显著提高其妊娠率,且效果优于口服中药联合肌注HCG,值得临床验证与推广。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51-353.
[2]詹杰.补肾促排方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疗效观察[J].中医学报,2018,33(9):1755-1758.
[3]罗蛟龙,李月梅,郑淑珍.通元针法联合药物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结局指标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8,38(12):1461-1464.
[4]郑淑珍,李月梅,罗蛟龙,等.“通元针法”改善枸橼酸氯米芬促排卵周期妊娠结局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针灸,2018, 38(8):820-824.
[5]崔韶阳,许明珠,张润,等.赖氏针药结合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35(2):251-25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