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作业模式可以理解为是教师依据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擅长方向等原则对学生进行划分,并依据不同的分级群体来安排不同内容的作业。由于“双减”政策的推进,使初中数学的整体教学结构都在发生改变,课外辅导班的取缔推动着教学课堂结构优化升级,而课外作业的减负也对于数学教学的作业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充分了解阶梯作业的分层原则、现实意义以及具体的实行方式,通过不断地反思与改进,推动初中数学整体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一、初中数学阶梯作业的分层原则
阶梯式作业旨在打破固有的“一刀切”作业模式,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学习偏好与学习特产,有针对性地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布置相应的作业内容。为了使教师对于学生布置的阶梯作业能够真正起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调节的实际作用,对于学生与作业的分级要遵从以下原则:
首先是实用性原则,数学作为一门讲求逻辑、注重推导的形式科学学科,其本身在探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时便带有着实用性特点,因此在进行阶梯作业的阶梯划分时也要遵从实用性原则。初中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安排作业内容时,要注重选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相靠拢,联系生活实际与社会热点,充分发挥学科学习的现实作用。其次是探究性原则,教师在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布置作业时,要兼顾不同阶层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在以教学大纲为整体框架的前提下,充分关注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长短板,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考与探究能力。最后是合作性原则,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学生的成长全过程,合作能力是衡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需通过适当布置小组作业来提高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频率,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完成更多需要探究创新、实践探索一类的作业,更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现阶段初中数学阶梯作业布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分层不合理
作为初中数学教学中阶梯作业模式的主要实行目标,作业本身的螺旋分层是为对应学生不同水平的分层而服务的。而在目前初中数学螺旋式作业分层中,存在着分层原则与标准单一化与片面化的问题,即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进行水平划分时,只参考大型考试或某几次阶段性考试的成绩排名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数学学习水平判断,并以此作为标准划分层级,并没有依据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学科内长短板等更为细致的差异来设计螺旋式作业。初中数学学习对于思维能力素养的要求是多元且全面的,而学生产生成绩差异的原因也各有不同,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可能在计算能力、逻辑推理或空间构造等方面各有偏重,因此螺旋式作业的设计应更多考虑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具体掌握程度,实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二)没有促进作业层次和学生层次的适配性
螺旋式作业的分层设计并非对于作业与学生的各自简单分层,其阶梯分级的深层目的是为了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针对性地利用作业帮助学生发挥学科优势以及弥补数学学习中的不足。而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作业分层设计中,存在着作业分层与学生群体分层配适度不佳的问题,许多教师在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中,只对学生和作业进行一到两次分层调整,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使得经过一阶段数学学习后,螺旋式作业的分层难度与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层不相适应,部分学生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提升了某方面的能力,而作业依旧停留在原有的分层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螺旋式作业的分层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态变化,通过不断地进行内容调整,使作业层次与学生层次更加匹配。
三、优化初中数学阶梯作业的分层方法
(一)优化对完成作业对象的分层
分层角度的多元化体现出了螺旋式作业的科学性。作为初中数学作业布置的对象,实现作业模式的优化首先要对学生群体进行更加合理的分层。教师可通过不同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观察与考察,从中选择最合适的分层方法来实行。如可针对学生的数学水平来分层,给基础较强的学生布置难度较高的作业,其余阶层难度依次降低;也可针对学生的学科特长来进行分层,如擅长代数的学生与擅长几何的学生分开,针对学科学习的长短板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训练。同时也可组织不同分层之间的学生成立作业互助小组,彼此在探讨之中共同完成作业,在培养合作精神的同时实现共同进步,也可以打消阶梯作业可能对学生心理带来的落差感与自卑感,增强班级的友好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升自我。
(二)优化对作业布置内容的分层
作业内容作为初中数学作业布置的主体,要在分层过程中充分体现其差异性与针对性。通过作业内容与难度的动态调整,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能力与习惯之间的差异,使学生们能在最贴合自身情况的作业内容中得到充分的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因此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与剖析,并对习题进行精准细致地分类,确保对于不同学生层级能够产生针对性指导的作用,这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将作业安排加入到课程教学的准备工作中,将作业与课前备课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连贯性,同时也可以提升阶梯作业布置的的科学性。
(三)优化对作业完成难度的分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断推进作业的优化分层,其目的是通过对学生不同学习水平进行作业难度的调节来减少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上的水平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级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不同需求。因此教师在对作业进行布置时,要对作业的难易程度进行严格的把控,一方面针对学生本身的水平,为能力较好的学生布置挑战性较高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与探索精神;而对于能力水平处于中间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更加注重对已学知识的练习与巩固;对于基础较为薄弱、数学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布置较为简单基础的题目,让其在练习中夯实基础,并提高自身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在不同作业分层里适当进行难度提升,当某一阶层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达到或超出预期效果时,也可以适当地、有针对性地提高个别题目的难度作为激励机制,让学生不断突破自我,提升数学的学习成绩。
结语:
“双减”政策的提出对于初中数学的作业模式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动,阶梯作业模式的优化也成为初中数学老师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通过对于作业对象、内容及难易程度的科学划分,阶梯作业有效改善了传统作业模式中出现的加剧学生两极分化、打消学生学习热情等弊端,使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更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提升,最终在整体上实现了对初中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瞿红梅.应用差异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1(04):69-70.
[2]李伟强.“阶梯式”理念启示下的农村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设计[J].新课程,2021(11):214.
[3]王坤,孙文妹.分层教学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小组组建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1):17-18.
[4]卢巧荣.阶梯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0(0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