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提升国民素质、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方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数学学科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不仅是学习的基石,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教育工作的宗旨本质上都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德育工作在教育工作当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保障国家人才质量必须要关注对人才的道德教育。
目前国家已经迈入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必须不断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之本,立德树人”应当是所有学校的正道,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所有教育学科的使命。
一、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缺失的表现
1、德育意识薄弱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数学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尽可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往往忽视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认识不到数学学科应有的育人价值;一些数学教师认为德育工作应由班主任、和德育主任负责,与自己毫无关系;还有一些数学教师虽然意识到德育工作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但由于学校没有学科德育考核的相关要求,担心课堂实施德育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索性只把德育工作挂在嘴边,实则束之高阁。
2、德育目标模糊
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落实课程目标,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属于德育目标范畴,它和另两个维度的目标相互渗透和贯通,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当前一些数学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的重要价值,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只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而缺乏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知识。
3、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
从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一些教师虽有课程育人的意识,但普遍缺乏开发和利用学科德育资源的能力。一方面,有的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养欠缺,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有限,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元素,这些教师时常感慨教材中可利用的德育素材太少;另一方面,有的教师对学科德育资源的理解很狭隘,只注意在教材中寻找适合学生的品德教育材料,却忽视教材以外其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比如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随时都可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其中有不少鲜活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可有的教师却视而不见,造成德育资源的浪费。
二、小学数学学科德育重构的策略
1、构建生态数学课堂文化,激发德育潜能
生态课堂文化的核心内涵为:尊重师生的生命存在,重视师生的生命价值,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师生在课堂中感受成长与进步的喜悦。[1]对于学生而言,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观,并积极主动地传递社会中的正能量。教师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引领者。[2]积极构建生态数学课堂文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道德发展的潜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比如在一年级数学课本“认识生活中的数”这一教学章节中,教师可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引入德育教育的内容,举个例子——老师问:“在这张图片上一共有几朵花呀?”,小朋友回答:“有四朵花”。这时候教师可以说:“那如果把这四朵花分别送给你喜欢的四位教师,她一定会感到非常开心的”。这样可以在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尊师重道的品质。
2、加强教师德育培训,提升德育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才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以及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和示范性——比如在六年级数学课本“百分数的应用”这个章节中,教师可以收集资料并向学生展示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的成果,比如我国的经济发展占据全球经济总值的百分比、或者是国家脱贫人数的百分比,这些比值是怎么得来的要讲清楚。这样通过时事政治与数学学科的结合,让教师和学生传授知识和接收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树立起国家自信。教师在教学中展现的规范整洁的板书、条理清晰的语言、严谨缜密的思维等,都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为学生树立榜样。
3、发掘教材德育资源,明确德育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素材,才能确定德育目标的具体内容。同时,德育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又要注重与知识、技能目标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使学科德育润物无声地融入知识的教学中。[3]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知识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和他们取得的重要成果,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体会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辛的科学精神。比如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可以运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注意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历史,一方面使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认识当今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鼓舞学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奋学习,赶超世界先进水平。[4]
结语:由于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个耗时相对较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教学设计。总之,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涵养和内化的过程。广大数学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任重道远,必须不断更新育人理念,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启迪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学科德育的滋养,实现道德与智慧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彦婷.数学学科德育:内涵、问题与策略[J].池州学院学报,2016,30(3).
[2]张飞燕.德育生态课堂文化的构建与思考[J].探索,2011(1):133.
[3]刘志芳.“生长”视域下学科德育评价的反思与重构[J].中小学德育,2019(11):24-25.
[4]孙彦婷.数学学科德育:内涵、问题与策略[J].池州学院学报,2016,30(3).
[5]张奠宙,马珉兴,陈双双,等.数学学科德育——新视角·新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