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会产生剧烈的疼痛,引发应激反应影响产程进行,另外一些产妇可能会出现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儿茶酚胺不断升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宫缩,增加了生产的困难,甚至有可能导致新生儿窒息[1]。因此,在分娩的时候,需要选择有效的麻醉和镇痛药物,减轻产妇的痛苦,促进产程顺利进行,本研究对90例产妇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入选的9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9.36±1.52)岁。观察组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30.26±1.8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1)产妇没有任何疾病;(2)足月妊娠产妇;(3)单胎产妇;(4)产妇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同意参加。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器官性疾病产妇;(2)存在精神异常或智力问题产妇;(3)对本次药物存在过敏产妇。
1.2方法
对所有产妇进行胎心监护并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在宫口开至2至3厘米后,采取硬膜外分娩镇痛方式。选择产妇L2~3间隙进行穿刺。对照组采用0.1%罗哌卡因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药物初始用量为5毫升,在发挥药效之后,追加6至8毫升。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将两种药物混合后注入硬膜外腔,使用剂量为8毫升。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出血量以及新生儿阿氏评分和不良反应。
1.4统计方法
用SPSS21.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4.44%,高于对照组22.22%,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n,%)
2.2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出血量以及新生儿阿氏评分
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阿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出血量以及新生儿阿氏评分 (x̄±s)
3.讨论
分娩疼痛为应激刺激,大多数产妇在临近分娩的时候会出现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同时还会受到疼痛的应激影响,导致产程延长,甚至出现胎儿宫内窘迫等不良反应,这对母婴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可能使产妇丧失自然分娩的信心。因此,在分娩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镇痛方法减轻分娩痛苦。临床中用于分娩镇痛的方法很多,但是最为有效的应当是硬膜外镇痛,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预防胎盘与子宫血流量减少,还可以缓解子宫收缩失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过度阵痛会导致生产力量缺失,影响分娩。
罗哌卡因具有麻醉和镇痛的效果,小剂量的使用具有对痛觉神经阻滞的作用。该药物主要是抑制神经细胞中的钠离子通道,从而阻断神经冲动和传导,降低疼痛对产妇的影响。研究表明罗哌卡因对子宫胎盘血流没有影响,也不会影响新生儿呼吸及中枢神经发育。舒芬太尼是一种受体激动药,低浓度的舒芬太尼不会对新生儿和产妇造成影响,而且舒芬太尼的镇痛强度较高,通过使用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能够延长镇痛时间,保证产妇安全。舒芬太尼作为脂溶性镇痛药物,作用时间较长,而且在进入产妇体内能够稳定血流动力学,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分娩镇痛药物和麻醉药主要是以产妇为服务对象,通过使用镇痛药物可以有效控制分娩疼痛程度,因此在临床中运用比较广泛。卢银军[2]研究表明,通过对产妇使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本研究对90例产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4.44%,高于对照组22.22%,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阿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与陈丽娟[3]在2020年相关研究中的结果相似。由此可见,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以降低产妇疼痛程度,减少产妇生产出血量,同时可以减轻产妇的应激反应,对保证新生儿健康具有一定的意义。
综上所述,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温蓓蓓.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应激反应的影响[J]. 当代医学,2021,27(13):156-157.
[2] 卢银军. 0.1%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疼痛程度及母婴结局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62-65.
[3] 陈丽娟.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