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当前背景下,院校应当做出转变,不能再局限于原有的方式与目标,这会阻碍人才输出。作为技工院校,应当以专业性为主,复合型为目标,培养出在多个方面特别是创新上,均有可观素养的人才。如此一来,就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并切实促进就业,这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创新创业;技工院校;教学改革
1.技工院校专业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积极性不足
面对课程改革,很多教师都不以为然,依然维持着原有的模式,不做出任何适时的改变,让效果没有任何进步。这种不积极,让改革推进时会受阻,而且无法真正落到课程中,更偏向于形式上的转变。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而且对课程乃至院校的发展,均会构成不利的影响。这能反映出,教师对学习抱有抵触的心态,对自己的不足没有充分认知,所以对进步的需求不高。在当前背景下,改革要从专业课程的内容、方法、评价手段等多个方向入手,并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对于实践有所脱离,很难将二者进行联系。不仅是教师,就连学生也是安于现状的,不希望有较大的变化,即使这是对自己有力的。由于改革是系统性的,是一项较大的工程,如果没有教师的配合,就很难去开展。加上其会颠覆原有的教学形态,如果不去了解其意义,就难以对此有认同感。
1.2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脱节
在过去的几年里,技术的演进很快,这会让技工受到影响。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下,很难去适应这些新的技术,并面向需求将其用于实践中。而作为院校,本应意识到这一点,并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实时的更新。然而,这显然未被做到,所涉及的教学,仍然是固定的。其中,还是以讲授概念为主,配合有限的实操,来进行初步的掌握,后续的提高,就要交给对应的岗位,而不是学校来负责。在这之中,明显没有创新创业的成分,甚至过于老旧,无法面向人才。坚持这种理念和内容,会遏制人才的发展,也让院校教书育人的目标无法实现。
1.3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的部分院校,所依据的模式是落后的,与现实相互脱节,应当被淘汰。所以,其中有不少弊端,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首先,学生的地位有偏差,没有被当成主体,而是一直在被牵制。在讲授中,教师仅仅看重“讲”,而不去关注学生的状况,所以这更偏向于一种单向的讲述。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无法得到足够的指导,只能不断接受,让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加上教师启发式教学意识薄弱,导致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持续下降,产生排斥心理。此外,当前所用的教学手段单一,没有任何新意,基本都是使用PPT和板书这种传统的形式将内容进行展现。这虽然有一定效果,但这种单一的呈现不易被接受,对于知识的拓宽也会受限。同时,专业课程涉猎广泛,所以模式的单一,会使讲授不够具体,不能将内容进行良好的呈现。反观部分院校,基于网络去开展教学,所能利用的资源就会变得,而且更加灵活。
2.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2.1组建专业化创新创业型教学师资队伍
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虽然是引导,但也十分关键,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才能真正将改革后的教学进行落实。作为教师,要对所授内容完全掌握,且对于如何将其进行讲解有自己的见解。还要有创新的思维,从而将课堂作为改革的起始,进行一定的尝试。因此,要扩充师资力量,并对其进行优化,从而构建起高水准的队伍。做到这一点后,就可以引入改革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将其进行。建设时,要找好切入点,这才会有效果,而不是止步于形式。需加强专业交流,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进行培训、进修,学习国内外先进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和前沿专业知识。同时,组织所有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进行巩固与拓展。要注意,这应是面向创新的需求,培养对应的思维与能力,只有如此,才是有意义的,否则会流于形式。此外,可以利用“双师”机制,委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并成立相应的队伍,从而做到有效培养。
2.2构建数字化创新创业教学资源
为了优化教学,应先构建网上平台,这是目前主流的一种创新手段,基于此,可以构建数字化的资源。平台的功能应当完备,且不断对其进行扩展,应涵盖教学的全程,从而对有差异的需求,给予无差异的服务。所包含的资源,不能局限在课程本身,而是要从概念过渡到实践,并附加创新的内容。资源的呈现也要多样,要有课件、教案、应用题等,其中除了文字、图片,应多搭配视频。这能便于用来预习与复习,而且能进行学科的拓展学习,不再局限于课程本身。对于资源的构建,应当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既要考虑到对象的需求,有应具有足够的创新性。
2.3构建创新创业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时间不多,所以无法进行课题延伸,只能坚持固有的内容。同时,实践的占比不多,很难作为创新的支持。因此,改革应当面向问题去进行,扩充实践部分,并将创新作为第一要素。教学中,应围绕某一课题进行,并着重做出实践。基于已经构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将自己总结的经验进行分享,教师要在上面进行答疑。要将其当成课堂的延伸,对资源进行分享,并对其总量进行扩充,或是多发布一些技工方面的文献,这样的互动效果颇佳,学生在其中会有切实的收获。同时,要将创新创业作为主题,并贯彻到方法中,进而得到好的反馈。创新不只是能力,更是思维,所以教师应将重心放在引导上,而不是只知道如何灌输。作为学生,应多思考多尝试,在实践中探究创新的有效途径。应加大对信息化手段的利用,借助网络,通过上面的平台,深化教学的进行。结合各种多媒体技术,让案例展现更具体,从而方便剖析。
2.4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学评价体系
原有的评价是的单一的,仅以成绩作为指标,这是有失公允的,无法从结果反映出学生真实情况。所以,在评价应当是综合性的,并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这才有使用的意义。应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思维转换能力等给予全面考核。方式不只局限在考试,还要有作业、辩论、实践成果等,这才是全面的。而且评价不能只来自教师,而是应分为自评、互评和他评,并按照其比重来给出成绩。此外,学生对课程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反馈,对其进行优化,从而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结语:总之,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在强调创新创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课程就不能再拘泥于原来的形态,而是要从内容到思想,进行充分的改变。当然,这要从创新角度去进行,确保与需求相适应,并对学生是切实有利的。眼下已经有不少的院校,都自行构建了新模式,对课程的改革也初显成效。然而,无论是否已经有了好的反馈,也不能止步于此,要将改革进行下去,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并最终会反馈到实践上。所以,应努力进行下去,以创新为导向,做出有力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吴晓红.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问题探讨[J].职业教学,2018(10):253.
[2]赵晴晴.创新创业类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路径探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6):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