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我院胸心血管外科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病人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首次手术;③意识清楚,有一定的理解和语言沟通交流能力;④插管全身麻醉;⑤病人及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并签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甲状腺肿瘤直径超出甲状腺被膜;②有精神性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③有胃肠功能紊乱、眼部疾病史及颈椎疾病;④合并其他组织器官的癌症或癌症远处转移;⑤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病史;⑥围术期有使用引起恶心、呕吐、头痛的药物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
按照传统甲状腺围术期护理常规实施护理,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支持、饮食护理、简单的颈部旋转和屈伸运动等。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集束化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2.1成立集束化干预小组
成立由8人组成的预防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集束化干预小组,组员均从事胸心血管外科医疗和护理、手术室护理及管理工作,工作年限≥5年,年龄≥30岁,均为本科学历,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2名。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负责项目的统筹和工作的开展。
1.2.2.2集束化干预措施的制定
术前(入组时),自然站立,双目平视,抬头后仰,双眼望天,停留5s,缓慢向前胸部位低头,双眼看地,使下颌尽量紧贴前胸,停留5s,将头部缓慢偏向左侧,左耳贴近左肩,让右侧颈部伸直后,停留5s,再缓慢偏向右侧,右耳贴近右肩。让右边颈部伸直后,停留5s,指导病人跟随护理人员自行录制的音乐视频的节律和指导语进行,1个动作8拍,每日3次,餐后2h进行,至术日。加强颈过伸体位耐受训练:放平床头,将枕头对折放于床1/5处,选好位置后平卧,肩膀与枕头平齐,使颈部术区充分暴露,护理人员在床边指导并观察病人不适现象,训练时间从5min开始,循序渐进,适应后坚持>2h为最佳,每日2次或3次,餐后2h进行,至术日止。腹式呼吸训练:病人取坐位或平卧位,护士指导病人闭嘴用鼻缓慢吸气,尽量鼓起腹部,吸气至最大限度后停留2s后,经鼻缓慢呼气,尽量收回腹部,每次15~30min,每日3~5次,餐前与餐后2h进行,至术后3d在术中,根据手术适时调整体位。术后进行循序渐进改变体位。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术后6h发生恶心、呕吐、头痛、颈椎酸痛及腰肌酸痛等体位综合征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描述,行χ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术后6h体位综合征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如下:
表1两组术后6h体位综合征发生情况比较(%)
3讨论
本研究结果可见,术后6h观察组恶心、呕吐、头痛、颈椎酸痛、腰肌酸痛等体位综合征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集束化干预能改善病人双侧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的血流量和平均血流速度,降低体位综合征的发生率。究其原因,观察组颈部韵律操将颈椎向各个方向活动,并尽量达到最大化,使颈肩部局部组织、韧带、肌肉、关节得到有效的牵伸,可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肌力,缓解肌肉和韧带的紧张及痉挛,提高颈肩部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的韧性和弹性;颈过伸体位耐受训练能提高颈肩部韧带、肌肉对体位挤压的耐受性;腹式呼吸训练能缓解病人术前及术后的焦虑、紧张的负性心理情绪;术中根据手术进展适时的调整体位能减轻颈椎的弯曲程度,缩短颈椎弯曲时间,减少椎动脉受压时间和缓解受压程度,提高脑组织因血供不足的一过性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和适应性;术后循序渐进改变体位,能免除体位骤变所致的不良反应;颈部按摩能缓解颈肩部周围韧带和肌肉的疲劳状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和降低缺血程度。集束化干预主旨是帮助医护人员为病人提供集合一系列循证实践指南的治疗及护理方案,尽可能为病人提供优化的医疗护理服务,集束化干预措施的实施较既往传统的护理措施更为有效。
综上所述,集束化干预能改善病人双侧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的血流量和平均血流速度,减少体位综合征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杨淑娟.集束化护理应用在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对其咽喉部疼痛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8):116+119.
[2]杭凌云.集束化护理模式在甲状腺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52):23+28.
[3]崔玲,邓霞,朱怀娣,何云峰.集束化护理模式在甲状腺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2018,1(06):369-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