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德育与体育作为五项教育中的内容,将两者的有效组合,可以丰富教学内涵,提升教学的质量。虽然部分体育教师有体育与德育融合的意识,但在实施中缺乏科学方法,两者融合不够密切,过于生硬,从而影响育人效果。教育工作者需重视对融合方法与注意事项研究,从而推动教育工作更加顺利的发展。
一、立德树人理念研究
立德树人是以素质教育为教学目标,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育认知,将育人目标融合到专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养以及德育知识的灌输,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明事理、懂做人、会学习、能成才。基于此教育认知下,注重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将为体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让师生有更多可以交流的话题和内容,也能够增进师生的情感,从而更有效的促进教学发展。
二、体育与德育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发展,会受到学生的价值观、学习观、学习意识和学习态度的影响,这一部分是属于德育的范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部分教学,会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相反,如果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道德意识、价值观、人文素养培养,会让学生对体育学习有一个更客观的认知和态度,在体育学习中会更加的热爱体育学习项目,且能够在学习中尊重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体育教学的推进。并且,在体育发展中,学生的耐力、毅力、坚持、克服困难的勇气等品质也是属于德育的范畴,重视两者融合,会极大的推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学习态度与习惯培养
德育教育一直是初中教学管理中的难点,造成德育教育管理困难的原因,是初中生处于叛逆期,有强烈的思想意识,又面临知识增长和心理成长的双重问题,导致学生心理情绪起伏不安,这个特殊阶段的教学发展,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对体育学习活动的重视程度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意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为了发挥出体育教学的价值,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培养。以初中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为例,有部分学生因对体育学习项目的运动兴趣度低,且认为这项学科与升学影响不大,故在课堂中表现中学习漫不经心,学习不够尽心尽力等行为,甚至在长久的体育学习中,存在体育学习习惯差,学习知识不够积极等现象,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与发展。为了更好的改善这一问题,加快体育教学发展的步伐,就需要教师先从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德育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升。
例如,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开展足球教学时,对很多学生而言,认为国足水平低,了解和学习足球兴趣低迷。这种思想认知和学习风貌,导致足球教学成效并不显著,难以确保教学质量,对此,教师要在教学前,要给学生充足的情感教育,鼓励学生以谦卑论学习,全力以赴的去学,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发挥“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的这种思想认知,如果拼尽全力,依然有问题和困惑,再及时找到方法解决问题即可,如果不这样做,就错失了对某一项运动学习和了解的机会,难以感知这项运动的乐趣,甚至电视上热播世界杯时,也看不懂赛事。以这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唤起学生对足球运动之兴趣,为后续体育教学奠定基础。
(二)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如情绪低迷、遇到季节、天气等因素,对体育学习的状态受到影响,此时,教师要结合以上问题进行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更加具有实效性与针对性,体现出德育教育的意义。
(三)重视学生反思学习问题能力培养
随着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不断伸展,体育运动对学生体能和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多。教师要在德育教育意识方面,为学生灌输终身运动的意识和思想,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也要建立自己的运动习惯,培养自己的运动爱好。尽可能在身心需要释放压力时,可以跑跑步、打打篮球、快步走等方式,建立起正确的运动习惯,让运动焕发身体活动,体会体育学习的无穷魅力,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总结:体育学科教育价值已无需赘述,不过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年龄偏小对体育运动的价值思考浅薄,很难体会到体育运动习惯建立、体育技能掌握对人生建设的重大意义。对于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德育内容,帮助学生疏通体育学习中心理认知上的障碍、堵塞和困难,让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下,有效地学习到扎实的体育基本功,掌握体育技能。
参考文献:
[1]王楠.高职体育教学的“立德树人”策略探讨[J].知音励志.2016(14).
[2]杨经伦,陈兰.体育教学中开展和渗透“立德树人”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1).
[3]李广国,李旭龙,徐坤.立德树人目标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4]谭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推动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