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有效地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一、高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学生进入高中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积累,对数学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高中阶段需要进一步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几何等知识,这些知识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大大加深.另一方面,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有数学抽象能力,而数学抽象能力要求学生在数量关系、图形关系中能够抽象出数学概念与结论,这对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因此,要学好高中数学,必须要转变学习方式,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个人得到的锻炼往往较少,由于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以认识数学符号和理解基础的数学运算为主,所面临的数学问题比较单一.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进入高中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数学逐渐演变为一门偏向应用与理论结合的重要基础学科,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还要归纳总结、提炼出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这些问题单靠个人力量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学生之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能在与他人的思想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想法,并且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过程中,生成一些新的、有见地的想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高中数学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合理分配小组成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传统的小组合作中,为了节省时间学生通常要以“就近原则”进行组合和小组讨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成员水平分配不平均,小组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和竞争,从而无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作用,往往会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该合理搭配小组成员,确保小组之间的总体水平相当,并且指定一名成绩优异的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教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可以巡视全场,及时发现学生共性和个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高效指导. 例如,立体几何学习“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时,几个基本事实(公理)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获得结论,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建立空间概念,如果仅仅靠教师讲解一带而过,学生就失去了参与的机会.小组成员的科学分配能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对基础较弱的同学也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任务,可以学习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积极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二)营造小组合作氛围,提升小组合作效率
高中生在面对抽象繁难的数学内容时会感到吃力,继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倦怠情绪,学生会在课堂小组讨论的时间说闲话,呈现出思想“溜号”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合理评估本节知识用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学习的价值,并及时作出调整究,加以引导和肯定,通过多种不同方式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使合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应先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提升数学问题本身的吸引力,使学生始终带着热情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在授课时有意识地在小组之间开展竞赛或抢答互动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再经教师肯定和鼓励,进一步增强小组讨论的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继而完成讨论将其专注度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得以显现.举一个实际例子:
在“均值不等式”(人教A版新教材第二册)的一节教学中,笔者从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圆的知识入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出“均值不等式及其推论”.先请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已知a、b是两个正数,那么a与b的等差中项与它们的正的等比中项,谁大谁小?②同一个圆的半径长与半弦长有何大小关系?
对问题①,学生通过分析、计算、归纳、比较,进而猜测出,并得出a=b时,取“=”号,但这一结论并非进行严格的证明,请同学们思考如何证明这一结论.
对问题②,学生通过作图,一方面从“形”的角度看,同一个圆的半径长不小于半弦的长;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数”的角度来研究.
通过对上述问题①、②的小组合作研究,使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当a,b∈R+时, 这一结论,且能够记住“a,b为正数”这一条件.
由此可见,教师巧用小组合作模式,创设多种讨论机会,使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既能增强团队协作,还能切实有效地打开思维,让学生大胆地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释放自我,在愉悦的育人环境下发展核心素养.
(三)积极倡导新课程教学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和被塑造者.就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学科的知识也被视为标准化的现成知识,要把学生的认识统一于标准答案之中;另一方面认识结果的相对确定性即认识者被动角色的确定性.这种教学观会导致课堂上教师沦为灌输知识的一方,而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新课程倡导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们通过自主探索和相互交往而形成的.知识不再被简单地奉为绝对真理,获得知识的过程需要个人参与,而这种参与使得知识内在地具有个人性.从知识的形成过程来看,需要个体的主动探究,也需要个体与他人的主动交往;从知识的学习过程来看,真理性也需要得到学生个体的重新理解和认同.将两方面结合起来看,就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看作新的情境中的知识形成过程,那么,学生个体的学习其实是对人类知识总体形成过程的一种参与.
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在原有学习认知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甚至不乏有些时候,对于简单易学的学习内容,教师还未进行讲授,学生之间就已经能通过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只要对学生稍加引导、点评、指正即可,无须将自己所认为的正确解题方法或思路,强加给学生.唯有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学习地位,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能得到一定的“解放”,教师的精力可以集中在如何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上,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卢珍丽.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2):143-144.
[2]文颖.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3]顾丽琴. 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