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在广大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多与老年人骨质疏松、髋周肌群发生退行性改变以及骨强度下降等有关[1]。现阶段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方案治疗,然而多数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并且合并慢性疾病,在手术治疗中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进程提升,为此做好患者科学护理工作至关重要。以下将重点探究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优质护理的临床价值。
1资料以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7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病例,依据护理差异分组,即观察组:37例,男/女:17/20;年龄60~84岁,均值为(70.3±0.4)岁。对照组:37例,男/女:19/18;年龄61~83岁,均值为(71.2±0.3)岁。2组临床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即于围手术期内遵医嘱给予药物护理,加强饮食指导以及病情监护等;同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优质护理,措施有:(1)心理护理:在围手术期内,需要特别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做好与患者间的主动沟通,同时要结合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等,针对性的选择患者感兴趣话题开展交流,尽快拉近护患间的距离,以提高患者的信赖感激依赖感。并运用语言肢体等多种护患沟通技巧来帮助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同时引导其表达内心想法,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2]。可通过运用列举成功手术病历,以及加强健康知识宣教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2)疼痛护理:患者骨折后以及术后恢复阶段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躯体疼痛感,并容易诱发机体应激反应,所以加强疼痛护理至关重要。需要做好患者疼痛产生原因的分析,并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发生原因规律性以及护理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其疼痛度进行全面评估,并针对性地运用镇痛方法,如通过加强沟通来帮助其转移注意力,或遵医嘱给予镇痛泵以及镇痛药物等进行严格的镇痛治疗,避免患者由于疼痛而诱发负面情绪;(3)病情监护:老年骨折患者存在特殊性,在围手术期内并发症的风险因素较多,因此除了需要加强个生命体征指标外,还需要特别了解其既往病史以及合并症情况。对护理期内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对于高危因素进行预防性的护理干预,从而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4)康复训练指导:向患者讲解手术后积极接受康复训练对于骨折愈合和病情恢复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患者的训练依从性。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以关节活动、步态练习和肌力练习等训练为主。引导患者完成踝泵运动以及股四头肌练习等,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的保护性工作,确保其安全。
1.3评价标准
(1)比较2组的术后康复进程指标,包括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护理满意度评分(0~100分);(2)2组均于术后随访3个月,以Harris功能量表对其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进行测评,评分与其功能恢复成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涉及数据以SPSS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以(x̄±s)描述,组间数据t检验,P<0.05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康复进程指标对比
观察组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P<0.05。
表12组术后康复进程指标对比(x̄±s)
2.2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P<0.05。
表22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x̄±s,分)
3讨论
股骨颈骨折近年来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特别是老年人群是该骨折的高危群体,同时老年人合并各类慢性疾病,使得机体抗病能力相对较弱,在手术治疗后并发症风险较多,对其关节功能恢复产生一定影响[3]。通过运用优质护理,可结合老年患者的骨折情况以及身心特点等,提供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层面的护理干预来确保患者的护理效果[4]。本次对比结果提示,观察组术后护理满意度、住院天数以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并且该组术后随访期间髋关节功能的测评结果优于对照组。提示,运用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总体护理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开展优质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并加速其术后康复进程,且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丁莹莹,王春妍,荣风菊,孙桂芳,李东阳,于雯涵,王静.延续性护理干预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36):234-237.
[2]王艳,裴红雪,吴晓娜.早期功能锻炼预防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并发DVT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贵州医药,2019,43(12):2004-2005.
[3]张敬,张雪键,王亭亭,聂姗姗.信息化平台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康复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12):108-111.
[4]姜云清.循证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糖尿病行内固定术患者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24):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