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人认为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中药作为中医发展的基础,不含有任何毒性成分,能够长期使用。而随着环境改变以及时代发展,人们愈发重视身体健康,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过于注重“药食同源”这一理念,以致于中药应用不良事件越来越多,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这种环境下人们愈发重视中药应用效果以及安全性,由此可见对中药应用不良反应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1用药不当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1.1 剂量不当
某些医师对药物用量认知存在错误,认识若想充分发挥药效,必须加大主要药材用量,此外部分人认为药效发挥在于药物应用方式,只有深入挖掘药材药性才能强化药效,与药材用量中间并无之间联系。药材用量不仅与主治医生用药习惯,同时也和外界条件、病情发展、病患身体状况以及患病时间有关,这也是药材应用的核心部分。某些情况下,虽然病患不了解药物药性以及具体应用方法,但总会下意识希望医生能够多开些药。甚至某些病患会结合自身患病经历自行配药,一旦出现不当则会引起负面反应,这也是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某些药物少量服用能够起到良好效果,如果过量服用反而会危害身体健康。部分药物用量不当即会出现不良反应,详情见表1、表2。
表1一些药物的用和不良反应
表2一些药物的剂选择
1.2药物的混合使用
许多医生习惯依据行医积累的经验调配药物,这是中药应用方面经常出现的现象,但是他们并没有注意到药材用量变化引起的反应。实践证明,多种药材混合使用之后可能会产生毒性物质,或者使药效大打折扣。曾有人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以小鼠作为实验观察对象,混合人参与藜芦,将其为小鼠服用,检测之后发现小鼠抗疲劳能力有明显下降。通过这一实验可以看出,药物处方以及配伍变化会导致最终效果出现差异。正因如此作为一名职业医生,在为病人开具处方时,必须确定最为合适的用量,确保配药科学合理,不得在同一处方中开具药性相同的药物,另外避免药物相互冲突,进一步降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中药虽然是草本植物,但实际应用中仍旧会引起某些不良反应,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病症威胁病人生命安全。正因如此医生必须要基于中医药理论,使药物具有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用药体现出合理特性。
2由于药材的质量问题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质量主要取决于生长环境、气候变化等外在因素。因我国幅员辽阔,故而各地条件之间差异较大,这也是导致同种药物质量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而且药材收集、处理、运输等多个环节均会影响药物质量。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药材生长阶段经常出现病虫害,面对这种情况难免需要施加农药。如果没有按照既定要求或比例施加农药,药材生长环境定然会受到污染,甚至农药渗入药材中产生毒性物质,进而降低药材质量,另外长时间使用农药同样会引起污染。药材品质和采摘时节有关,合理时节下采摘药材能保证质量增加产量,同时也是影响药物中有效成分占比的因素。因此若想保证药材质量,必须了解药材生长规律以及特性,以此为基础进行采收。针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的目的在于去除杂质和无用组织,从中提取有效成分提升纯净度。实际操作过程中药材内部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药材质量也会随之降低。正因如此要注意对加工时机的选择,为药材提供质量保障。药材运出以及存储同样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如果没有采用良好的运输或储存设备,都会影响药材的质量,甚至造成药材的有效成分变质,造成药材的浪费或病人服用后的不良反应等。
3中药复方制剂应用
每一种中药都有几种成分,而中药复方制剂成分更复杂,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相互制约,当进人人体后又由于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不同而发生各种变化,在治疗疾病同时川,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含朱砂、雄黄的品种。朱砂成分含硫化汞,雄黄成分含硫化砷,毒性较强,主要出现心、肝、肾脏损害的不良反应。例如:牛黄解毒片、牛黄解毒丸、六神丸(水丸)、天王补心丸、安宫牛黄丸等。含川乌、草乌、生半夏的品种。川乌、草乌、生半夏含有毒成分,其毒性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最敏感,常导致心律失常。例如:小活络丸、藿香正气水等。含蟾酥的品种。
4中西药合用
不合理的中西联合用药,有时也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含有机酸的中药及其制剂。例如:乌梅、山楂、山茱萸及六味地黄丸、乌梅丸、保和丸与磺胺类药物合用,在酸性尿液中会加重尿结晶的形成,或引起血尿;山楂、乌梅等能酸化药液,使利福平、阿司匹林等酸性药物吸收增加,,从而加重肾的负担。含朱砂的中成药。例如:朱砂安神丸、紫血丹、七厘散、苏合香丸等与溴化钾(钠)、碘化钾(钠)等西药同服,可产生具有毒性的澳化汞或碘化汞,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中药川乌、草乌、附子及含有这类药材和生物碱的中成药。例如:小活络丸、三七片、延胡索止痛片等与链霉素、庆大霉素及卡那霉素等药物合用,会增强对听觉神经的毒性,产生耳鸣、耳聋。
5结语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中药作为自然界的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但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会引起不良反应,对于这一情况必须要给予足够重视。因此要结合药材选择合适方法加以应用,保证安全性同时充分发挥药材作用。并且应针对中药开展监测工作,以便能够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加快我国中药发展同时为病患提供安全保障,帮助医生形成正确的用药意识,从源头杜绝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李佳,吴小华.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及中药药学服务方式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20年51期,135页,2021.
[2]郑亚琳.药剂科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4):2.
[3]王臣,张伟,高佳宝.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J].人人健康,2020,No.515(06):1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