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既是人们感受世界的“通道”,也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对于眼科患者而言,他们不仅要承受生理痛苦,而且还要面临巨大的心理煎熬。鉴于眼科患者的实际特点,眼科护理人员必须要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作用,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将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进行有机结合,以便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为此,本文随机选择了60例眼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了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针对本院眼科近一年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比较研究,为了增强比较效果,本次研究采用小组比较法,其中对照组的男女比例为18:12,平均年龄为(36.7±6.6)岁;观察组的男女比例为16:14,平均年龄为(37.5±5.8)岁。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1)住院护理。根据主治医生的指示为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带领患者了解住院环境,并对其病情发展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此安抚患者的情绪。(2)环境护理。为了强化外界环境对患者的积极影响,护理人员有必要对病房环境进行改善,既要做到定时打扫、通风,也要加强人文关怀,这样才能让患者在充满温暖的环境中早日康复[1]。(3)基础护理。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立足于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基础性、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比如生命监测服务、药物指导服务等等,确保患者满足治疗方法的实施要求,从而强化护理工作的有效性。
观察组则采用“常规护理+心理护理”模式,其中常规护理内容与对照组无异,唯一不同的是观察组增加了心理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认知干预。据临床调查显示,80%以上的眼科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负面情绪,主要是因为“无知”,他们在疾病面前很容易陷入恐慌状态之中,在思绪不受控制的情况下,患者的认知水平也随之下降。鉴于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认知情况予以干预,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向其介绍相关的护理知识,利用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促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眼科疾病,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2)情感交流。对于任何一个病人来说,他们在发病期的心理是十分脆弱的,尤其是对于眼科患者而言,他们急需他人的鼓励与支持。为此,护理人员需要从患者的情感需求入手,引导患者将质疑、焦虑等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让患者意识到护理人员在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作用,以此获取患者的信赖,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2]。(3)心理疏导。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眼科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评估法、心理咨询法等方式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以便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扫清障碍。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有必要建立患者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健康测评掌握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以便及时采取疏导措施。
2、结果
2.1从住院时间和治愈率的对比情况来看,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更优,具体数据参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的对比情况[n,x̄±s]
2.2从心理健康需求的满足程度来看,观察组占据绝对的护理优势,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心理问题改善程度的对比情况(x̄±s,分)
3、讨论
在对眼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传统的护理模式虽然体现了基础护理价值,但是却无法满足患者的心理健康需要。而根据临床调查显示,有近75%以上的眼科患者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对于广大护理人员来说,如果不对其心理问题予以重视和解决,势必会影响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心理护理模式的有效运用,将其渗透到实际护理工作当中,通过认知干预、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等方式满足患者的心理健康需要,从而更好地实现护理效益的最大化[3]。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32.14±2.73)d,明显低于对照组(55.85±3.29)d;观察组的治愈率(83.33%)也高于对照组(60.00%)。此外,观察组在心理健康需求的满足程度上也占据绝对优势,主要体现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分值的下降程度上。
综上所述,在眼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意义重大,这不仅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健康需求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丁丽英.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20,7(01):103-104.
[2]卢露.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作用研究[J].心理月刊,2018,13(12):33.
[3]彭银侠.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作用及应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7(2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