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于当前我国对于特殊体育的教学系统还不够完善,这一些特殊学校对体育课重视不够,其不知道如何下手,导致学生体质普遍偏低,这导致其在今后的生活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既要重视学生成绩的提升,也要落实他们身体素质的保障。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了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了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方式落后
过去的体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先把学生带到操场,然后让他们沿着操场跑圈,跑完之后再一起锻炼,这种趋于形式的体育教学缺乏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指导。而如此冗长枯燥的体育教学也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这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体育这一学科的根本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小学生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其对体育的心理排斥现象却愈发明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2.教学设备差
教学器材是体育教师引进的基础,教学设备的改进也至关重要,但在某些特殊学校,其不能满足对器械的要求。一些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不完善,一些体育设施严重人格化,不利于体育教学。因器材不适合特殊学生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易对学生造成伤害,学校需加强针对于特殊学生的体育设施建设。
3.教学水平低
在新课改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阶段体育教师是小学体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但由于体育这一科目在我国长期被理解为“副科”,部分特殊学校因本身不重视其体育课程,其体育教师的招收通常标准较低,或者由其他科目的教师所兼职,这导致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都难以适应其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效果自然难以提升。
4.评价体系不完善
好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小学体育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很多小学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体育课评估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策略
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学区别于普通学校,教师应重视学生体育意识和身体素质的培养,采取创新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创新理念
体育教学中的不良观念要及时摒弃,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体质,加强特殊小学的体育教育。教育观是指导教学的重要因素,观念的创新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小学学生因年龄较小,判断能力较差,这边需要教师准确的判断与指导,因此,体育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平将直接体现学生的发展。
体育教师可将进步感融入体育课,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锻炼。透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同学们在感觉到进步时会感到骄傲。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切实加强自身对体育这一学科的认识,必须时常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以保证教学思想的正确性,从而有效地保障体育教学质量。
2.教学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应在课前进行一定程度的课程设计,并有一定程度的安排。在小学体育中应该开展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课前设计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方向,要加强教学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教师应用不同的设备来准备不同的活动。例如,教师在备课时还可以准备一段音乐,音乐的节奏可以欢快,学生做运动时老师还可以放音乐,在快乐的情绪下,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身体,与此同时,音乐也有助于学生掌握锻炼的节奏,这无疑是一种有效方式。
3.教学内容创新
(1)优化室内外教学
体育学科涵盖了室外及室内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教材进行室内教学的讲解。当前,教材内容多采用图片、音像、文字等形式,可根据课程内容多准备一些资料,利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对于室外来说,除了规定的活动,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一定的体育锻炼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同时也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2)体现生活性和有效性
特殊小学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结合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反映生活与现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教师应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使其学会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以充分发挥他们对时代的想象与认识,大胆探索,独立思考,全面提高其体育素养。体育课应引入生活场景,把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活场景与课程内容有效融合,把生活场景引入课程内容,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有形和无形的情境中学习和接触体育活动。
此外,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团体活动、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的相互帮助、相互协作中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团队协调能力,培养自身的集体精神,这才是符合当前我国教育观念的教育模式。
(3)融入德育内容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体育要积极融入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培养其热爱祖国、爱社会的情感意识。首先,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讲述一些长期坚持为国争光、艰苦奋斗的国内外体育运动员的事迹。通过体育知识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到体育比赛也能展现国家的力量,既强化了民族精神,又增强了民族荣誉感,激发了小学生的体育热情,在体育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意识。
其次,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团队训练的相关内容应适当设置,其教育水平和质量需要不断提高。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对小学体育的指导,制定适合学生心理、体质特点的体育教学内容,避免死记硬背。入职前,学校应系统、专业地培训教师,让教师学习有关小学体育的要求和指导,使他们全面了解小学体育的特点和内容。此外,学校还应定期开展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校的体育教师研讨会,让不同教学经历、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们进行教学探讨,让教师们在相互的探讨中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步,以实现特殊学校的体育教育能够跟得上时代与社会的变化。
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这一学科的开展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尤其是对特殊学校的学生而言,体育对其有着独特意义。因此,特殊学校小学体育教师应及时改变自身的旧有观念,强化自身对体育的认识,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设计教学内容,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这门学科的整体认识以及其整体身体素质,从而达到学生身体素质与应试素质的合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美奋,张华,于美刚,等.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9):87-90.
[2]韩文国.浅析体育游戏在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教师,2021(22):74-75.
[3]刘海成.谈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实施[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11):1.
[4]冯晓念.沈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低年级适应体育课程的试验研究[C].//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2015:1159-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