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光辉形象的塑造
陈洪森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洪森,. 中国共产党光辉形象的塑造[J]. 中国教育探索,2021.11. DOI:10.12721/ccn.2021.157099.
摘要:
在领导中国人民救国、兴国、富民、强国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形象建设,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当前,在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引导广大党员正确认识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自觉维护党的光辉形象,不仅是党的形象塑造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讨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和塑造中国共产党光辉形象的基本经验得出的主要结论。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光辉形象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OI:10.12721/ccn.2021.157099
基金资助:

一、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形象塑造的价值意义,把党的形象塑造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塑造的逻辑前提

政党形象的塑造,在彰显自我、赢得公众认可和支持方面,包括政党活动的普遍性,“世界各国国内政党的政治发展表明,任何政党要想长期保持其执政地位,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执政形象。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一直处于被“中伤”和“攻击”的舆论环境中。从意识形态上明确塑造政党形象的战略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特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应当向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以驳斥各种势力的诽谤”。在政党形象建设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党始终把政党形象建设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为了维护党的形象,拒绝了党外人士提出的“改名”的建议。面对“文化大革命”后的思想混乱,邓小平指出:“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要使全党和人民集中注意恢复和提高党的威信。”江泽民指出: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生命,加强党风建设。胡锦涛强调: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民心,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习近平强调:党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确认了塑造党的形象的价值意义,在实践中继续自觉塑造党的形象,这保证了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新时期,党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塑造党的形象的价值意义,并将其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

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性质,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塑造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价值取向

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性是反映政党性质的根本问题,也是塑造政党形象的关键认同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与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在100年的形象建设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写在旗帜上,在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塑造了良好的党的形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塑造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鲜明特色。人民利益是党的全部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形象建设的重点。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之一,就是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强调:“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保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胡锦涛说:“脱离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在习近平看来,“人民的立场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地位”。党必须“坚持人民支持不支持、反对不反对、答应不答应为制定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才塑造了党的光辉形象,致力于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的性质,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塑造党的光辉形象的百年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群众实际,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就好;脱离群众,党的形象就会受损,党的事业就会受挫。当前,党内腐败和作风问题尚未根除,忽视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不强,损害了党的形象。因此,必须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制定符合人民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统筹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党的形象的价值取向,彰显党的本色,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建国兴国”形象塑造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中国人民以主人翁的身份投身国家和社会建设,肩负着“建设和振兴国家”的重任。在共产党人看来,“我们不仅善于破坏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新世界”。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拉开了塑造中国共产党“新世界建设者”形象的帷幕。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党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巩固了新的人民政权,完成了国民经济的复苏。1956年底,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命题,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扎实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建设和振兴国家”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加强党自身形象的塑造。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把总结历史、用历史教育全党作为党的建设、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环节。2021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党史教育的通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历史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学习党的历史,是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门课不仅是必修的,也是必须修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党史学习要“进一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不断提高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学习教育,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践,也是党建和学习教育的经验,可以为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力,田志轩.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时代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2020(06):4-9.

[2]王树荫,耿鹏丽.新时代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05):4-1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