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四节气课程结构的研究
董碧云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董碧云,. 关于二十四节气课程结构的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22.5. DOI:10.12721/ccn.2022.157161.
摘要: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民俗学家乌丙安提出,“二十四节气”是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华夏民族特色的一部分。由于“二十四节气”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很适合用来开发幼儿园课程。它不仅能让幼儿了解有关节气的知识,学习如何科学地生活,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且有助于幼儿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三年多的课程研究和实践,我们基于幼儿经验,建构了幼儿园“二十四节气”课程。
关键词: 二十四届幼儿课程结构
DOI:10.12721/ccn.2022.157161
基金资助:

一、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二十四节气的必要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人们在整体的文化氛围中逐渐产生文化认同。学前期是人发展的奠基阶段,发挥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利于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幼儿认知层面的发展。在学前期开展二十四节气课程应从生活中的文化内容着手,不断拓展,引导幼儿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内容与知识,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国人崇尚的仁义礼智信等多方面的良好道德品质,是人们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二十四节气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成长起来的人,具有明显的民族情怀。提升幼儿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幼儿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建构“二十四节气”课程内容体系

(一)运动游戏模块

“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运动、游戏的内容。如清明时节放风筝、拔河、踏青,寒露和霜降期间的登高活动等。这些活动从古代流传至今,有些已经远离幼儿生活。但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发现幼儿不但对这些传统的运动和游戏感兴趣,还会创造出新的玩法,不断生成新的活动内容,丰富了幼儿园已有的运动课程。结合我园正在开展的行走课程,我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运动游戏模块分为游戏和远足两大类。如在芒种时节,土豆丰收了,幼儿自发生成收“土豆”的游戏。小班的幼儿将“土豆”一个个放到拖车里,然后拉走;中班幼儿会推着小推车来装运“土豆”;而大班幼儿则会抬着担架,将各种重量不同的“土豆”从跑道的起点运输到终点。又如秋分之际,教师和幼儿一起外出寻找秋天,小班幼儿的远足基本上在幼儿园隔壁的小区或者公园进行,中班幼儿在幼儿园周边的景点进行远足活动,而大班幼儿则会走去社区所涵盖的各公园景点。这些有趣的运动游戏,提高了幼儿对运动的兴趣,促进了幼儿对节气活动的了解,也有效地提升了幼儿的身体素质。

(二)科学常识模块

在“二十四节气”中,关于气象变化、季节转变、动植物生长等大自然变化的描述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从惊蛰时的天空打雷、昆虫惊醒到冬至时的昼短夜长、气候寒冷、动物冬眠等,“二十四节气”都以凝练生动的文字记录下来。这些内容多集中于科学领域,因此我们把这部分内容梳理成科学常识模块,分为探究和数学两个方面。如春分是种植植物的时节,小班幼儿可以和刚种植的小树苗、灌木等比比身高,观察比较各种植物叶子的大小等;中班幼儿可以数一数幼儿园种植的植物种类,观察植物的高矮、叶片的大小等;大班幼儿可以用测量工具如绳子、尺子等对自己种植的植物进行测量。雨水节气来临,蜗牛开始频繁出现。小班幼儿对蜗牛的探索更多集中于它的外形特征,他们通过直接的近距离观察来了解蜗牛;中班幼儿除了直接观察蜗牛的特征,对蜗牛的生活习性也有所关注,他们的观察会加上观察记录等;而大班幼儿对蜗牛的探索则会加上科学小实验等。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了解了各个节气中动植物的生长状况,也培养了科学探究兴趣。

(三)民俗文化模块

“二十四节气”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将民俗文化模块分为习俗、艺术和文学三方面的内容。每个节气有15天,因此在很多节气里都会有传统节日。我们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内容,以传统节日为主要抓手,从艺术、文学以及民俗等方面对幼儿进行“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渗透,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清明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我们围绕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开展相关的语言活动和艺术活动,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夏至节气,人们要过端午节,我们就以夏至节气为切入点,结合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通过开展包粽子、画粽子、赛龙舟等各种与节日有关的活动,向幼儿渗透与夏至节气有关的教育内容和传说。

二、“二十四节气”课程实施方式

(一)借助自然笔记让幼儿表达对节气的感知

自然笔记是指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的自然观察日记。采用自然笔记这种形式,一方面是因为节气主要是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总结,与自然笔记的目的一致;另一方面是考虑幼儿很难用单一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图文结合的方式更合适。幼儿可以用简单的符号将自己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了解和发现表达出来,形成自然笔记。做自然笔记能鼓励幼儿去了解节气中的变化,发现节气中有趣的事情,提升幼儿对节气中蕴涵的科学、生活、文化等内容的感知。

(二)通过班本化主题活动让幼儿获得对节气的体验

“班本化主题活动”是以班本化课程理念为基础,以主题活动为开展形式的一种课程实践活动。它是从本班幼儿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班级的各种课程资源,切实关注班级生态,并以教师为主体主动建构的科学、高效的课程实施方式。班本化主题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一种趋势。班本化主题活动的这一特点正好与我们节气课程建构的要求相吻合,因此在班级开展节气课程活动,我们经常会以班本化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实施。

参考文献:

[1]孟加华.幼儿园领域教学时序表的研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9(4).

[2]王明俊.节点性与生活化:作为民俗系统的二十四节气[J].文化遗产,2018(2).

[3]赵庆阳.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2020-09-20(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