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途径探索
罗兵传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罗兵传,. 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途径探索[J]. 中国教育探索,2021.11. DOI:10.12721/ccn.2021.157101.
摘要:
随着现代化工业进程不断加快步伐,我国自然环境日益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危机凸显,在人类自我反思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保护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由此生态文明建设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提出全新的要求。基于该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高中地理学科不管是教学内容亦或是思想观念皆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生态文明观念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途径展开探索,以供广大地理教师参考借鉴。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渗透
DOI:10.12721/ccn.2021.157101
基金资助:

引言: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让中华大地中的大美河山、秀丽山水被无数雅人韵士所称颂。但是,人类对于大自然无止境的索取也让自然对人类展开报复,通过自我反思,人类逐渐意识到发展现代化工业不应肆意牺牲生态环境,而是应抱着敬畏和文明的态度尊重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生态文明建设途径中,教育领域作用不容忽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基于地理学科涉及范围广、地域性以及综合性较强等特点,可以让高中生清晰认知各地区详细的生态环境。在高中教育中不断渗透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形成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一、高中地理和生态文明的联系

地理学科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与社会,研究的主要内容当中涵盖了生态文明理念部分。尤其是治理荒漠、全面开发节水农业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全部深刻体现出一个共同观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这也是我国当下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提倡的自然观念,二者观念可以称得上是殊途同归。与此同时,在高中地理教育当中,始终要求学生正确树立并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全面大力恢复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各地区生态系统,切实保护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背景下,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并未完全处于对立局面,二者之间依然留存着可协调余地。这不仅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还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思想基础。由此可知,在高中教育当中逐渐渗透生态文明观念,具有较强可操作性与合理性,是值得广泛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准确全面的解读地理教材

对地理教材进行准确和全面解读是切实培养高中生地理学科素养以及生态文明意识的根本立足点,更是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点。但是若想真正准确而全面的剖析高中地理学科教材,则必须详细了解地理教材中的“体”“面”“线”。一是在解读地理教材时应具备全局观,扎实把握住地理教材的“体”。高中地理学科教材一直随着课程改革和学科发展而稳步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一套十分完整的教材体系。整套的地理教材几乎将地理学的各个方面都涵盖在内,完全按照课程标准编纂地理教材,在课程标准中,对于目标内容的解读和理解将会影响教师理解地理教材。二是把握好地理教材的“面”。对于高中地理教材而言,所有结构内容的制定符合高中学生自身认知发展规律和地理学的知识结构体系。高中时期所学的三本地理必修教材形成了一个交相呼应、上下贯通和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网络结构。在准确解读教材过程中,地理教师不能仅关注所学单元内容,从而忽略其他方面内容,这样在理解教材内容时十分容易出现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三是在实际解读地理教材过程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每个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无形贯穿整体的“线,由于地理学具备的显著特殊性,直接决定学习地理是一个按部就班、由浅入深的过程。例如,在高中地理学科生态文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先对高中生灌输大量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教育知识,再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从而养成学生热衷于保护生态文明行为[1]

(二)拓展生态文明资源和教学形式

在高中地理学科教材当中记录着大量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内容,但是随着地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地理知识不断更新迭代,丰富多彩的课标内容,导致现在所使用的地理教材中部分内容已经与时代发展脱轨。因此,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灵活利用多样化形式不断拓展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教学资源。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地理内容充满兴趣,如地形地貌、天文地理以及自然灾害等,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学生经常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多方资讯内容,所以其对于社会热点话题关注度极高。因此,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渠道大量搜集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资料内容,并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相关知识在潜移默化当中向学生渗透大量生态文明观念。除此之外,从本土实际情况出发,与家乡相关的地理知识更加容易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学生周围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清楚了解身边真实存在的自然生态文明。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加强引导,教会高中生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所学知识保护自然环境,为维持生态平衡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教师还应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全面培养高中学生自身生态文明意识[2]

(三)积极开展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与地理第二课堂

实践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在要求,而生态文明教育自始至终就是社会中一项十分积极的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既能让高中生扎实掌握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诸多常识,又能让学生将学习的地理知识逐渐转化成自身综合素养,更能形成和谐融洽的人地观念,从而具备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强大能力。为了切实达成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地理教师积极开展大量探究性较强的地理实践活动,让高中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成长。例如,可以开展一些关于乡土地理方面的实地调查,对乡土的地形、地貌、地质及水文等进行野外观察,同时还可以利用身边触手可及的材料做一个大气温室效应模拟实验[3]

(四)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

所谓生态文明教育,其不仅是一种与地理学科息息相关的思想,还是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既关乎个人,又关乎社会。现阶段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为了进一步确保学生拥有大量学习课内知识的时间,不断压缩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时间,其却不知若没有及时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思想观念,对地理学科而言何尝不是一种损失。若人类没有发自内心的敬畏大自然和秉承生态文明,其在现实社会中并不会成为一个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基于此,在地理学科当中应当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4]

结语:总而言之,在教育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教育是其发展中的一股潮流,同时也是时代发展提出的高要求。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学习中不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的。生态文明当中具备十分丰富的内涵,依靠地理学科进行渗透并不能充分完成,但是地理学科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充分的生态文明教育当仁不让。身为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提升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水平,努力培养高中生生态文明观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运女.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J]. 赤子, 2017, 000(033):64.

[2]高迎晓. 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 018(009):170-172.

[3]曹志盾. 试论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 新课程导学, 2019(20).

[4]张永国. 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与途径[J]. 新课程(中), 2015, 000(005):13-13.

罗兵传,男,汉族,籍贯:四川德阳罗江,生于:1992-01,工作单位:四川省什邡中学,单位省市:四川省德阳市,单位邮编:618400,职称:中二,硕士学历,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