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阑尾急性炎症,临床表现多见腹部的持续性疼痛,或伴随发热、呕吐等全身症状,对于急性阑尾炎,如能在未见明显反应的早期进行就诊治疗,可以选择保守治疗缓解严重反应,但多数情况中,临床多见病程进展需要手术治疗案例[1],而在此次调研中,希望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干预了解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应用价值,具体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我院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入院的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98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7例,女性患者51例,患者年龄范围19岁至51岁,平均年龄(32.58±7,21)岁,所有患者及其陪护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字确认此项调研工作,调研过程由本院伦理道德委员会进行监督执行。
纳入标准:检查结果符合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断标准,具备进行急性阑尾炎切除术治疗指征,能够配合检查、诊治、护理工作。
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患者,其他器官及系统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恶性肿瘤患者。
将符合以上标准条件的急性阑尾炎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均等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进行观察,每组各49例,经过分析,确定两组患者的常规基线资料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P>0.05)。
1.2方法
1.2.1针对对照组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施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内容包括术前治疗性护理与相关术前指导,术后体征监测,术后治疗性护理、基础护理,整体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等。
1.2.2对于观察组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方案进行干预,在接受患者资料后结合护患沟通内容和医生诊治意见进行相关资料、文献、指南的查询,寻找最大程度上与该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发病原因、过程、就诊经历等情况相似的案例进行对比,确定并完善一套对该患者最为适合的护理措施预案并加以实施[2],内容涵盖面包括:①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结合既往或查询了解到的相关相似案例对患者进行分享,并由此对患者进行科普教育急性阑尾炎相关知识和围手术注意事项,提高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同时动态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对于过于紧张、焦虑的患者利用适当的沟通技巧予以安慰帮助干预;②术后结合循证案例的观察对于一些重点监测项目进行着重记录和观察,如手术切口状态、下床活动指征、出血情况等,关于手术切口的恢复,重点在于换药、渗液情况以及愈合程度的观察,换药时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同时观察是否出现渗液渗血等情况,如已开始下床活动,注意观察切口愈合切口,是否出现撕裂情况等;对于下床活动指征的观察应尽早开始,尽早开展下床活动可以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以及肠粘连的风险,但对于患者的活动内容和活动量,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恢复情况进行选择和指导,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过量出现伤口撕裂出血的情况[3]。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纳入观察的并发症项目包括切口愈合欠佳(感染、渗血渗液、撕裂等)、下肢静脉血栓、肠粘连或肠梗阻。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进行分析处理,使用%表示数据,x2进行检验,p表现数据差异有效性,P<0.05时表示该项目数据差异有效,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可见,实施循证护理方案进行干预的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情况优于施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患者(对照组),在切口愈合欠佳事件中,常规干预组发生率10.20%,循证干预组2.04%;在下肢静脉血栓事件中,常规干预组发生率2.04%,循证干预组0.00%;在肠粘连或肠梗阻事件中,常规干预组发生率4.08%,循证干预组2.04%(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3.讨论
通过对本院98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观察,能够确定对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方案效果更佳,具体见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调研过程中,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案,一组常规护理干预,另一组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内容结合护患沟通内容和医生诊治意见进行相关资料查询,寻找与该患者临床表现、病因等情况相似的案例进行对比,确定一套最为适合的护理措施预案加以实施,最终发现,实施循证护理方案进行干预的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优于施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白玲,侯云侠.急性阑尾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围术期的针对性护理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0):1257-1259.
[2]刘香花,商林秀.循证护理在预防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探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27):3901-3902.
[3]吴燕.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对85例腹腔镜下急性阑尾炎切除患者的临床效果影响性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4):1741-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