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课堂中学得扎实且牢固,是高效课堂的特征,高效的课堂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确保学生在课堂中学足学好,通过将课前预习任务化、将课堂活动情境化、将教学评价多元化,构建高效课堂,让课前预习更加扎实,让课堂活动更加厚实,让教学评价更加有效,以此使课堂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同时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存有一种刻板印象,形成“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付中考”的思维误区,学习兴趣低迷,不主动参与课堂学习,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缺乏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完成作业的热情和动力,过于依赖教师,自主学习能力较低。
(二)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目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面所选择的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实际不太相符。现在,仍有教师使用较为简单的、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即使有些老师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采取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方法也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资讯技术的日益普及,我们主张运用现代的方法进行教育。但是,由于这些原因,许多教师只注重于课件的选取与制作,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新颖的课堂环境,不能有效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学质量自然不能得到提高。
二、“双减”背景下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优化策略
(一)运用差异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差异化教学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及其学习能力,决定了学生对于同一件事的理解认知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平等”的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充分认识每个人的不同特点的前提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鼓励学生思考,还可以让他们与善于发言的学生一组,进而可以很好地培养这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但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性格上的差异,在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个性特点入手,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通过各种形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走出去,进行数学有关研究性学习,拓宽学生视野,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是一些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向他们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利用自己对方程的理解去列方程,并进行求解。在解决完这些问题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是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已经有的方程,指导他们阐明自己对方程的理解,让他们尝试去解答,并将自己解答的方法与过程说出来。通过分层、差异化的教学,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进而可以挖掘出自己的潜力,将个体的能力完全发挥出来。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基本都源自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或许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并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多彩的现实生活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创设形象、生动、逼真的生活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仍然以“一元二次方程”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有一块正方形的花坛,已知该花坛面积的三倍正好等于12平方米,这块正方形花坛的边长是多少?如此,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为媒介,学生就能够将对“计算正方形花坛边长”的兴趣转移到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抽象的数学问题也会逐渐转变为形象的生活实际问题。很显然,在上面的案例中,生活化的情境能够拉近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将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迁移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浓厚的兴趣探究数学知识。如此,浓厚的兴趣就会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内驱。
(三)开展小组合作,加强互动交流
小组合作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互动,提高学科教学的深度和效率。教师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借此调整、重构课堂教学的结构和体系,鼓励学生和小组成员间对典型的数学问题、自己存在的疑惑展开交流、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互帮互助循序渐进地理解数学知识及其本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断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烦琐的,如果长时间让学生保持高强度的计算练习状态,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甚至禁锢学生的思维。对此,教师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分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打开学生原本被禁锢的思维。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分析低效课堂的形成原因。“双减”政策绝不是简单地“喊口号、走过场”,而是要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进一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所以,教师应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变化,把握“双减”政策的核心内容与要求,通过创新教学策略,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转型,全面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构建更加高效、有活力的数学课堂,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以此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学足学好,让“双减”政策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王雨,孟凤娟,郭春东.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路探讨[J].科技风,2022(27):40-42.
[2]林美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华夏教师,2022(1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