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探析
李薇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薇,. 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探析[J]. 课程教育研究,2022.8. DOI:10.12721/ccn.2022.157192.
摘要: 大学英语作为最普遍的主干通识课程之一,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高校英语教师有责任也有条件肩负起实践课程思政这项重任。文章旨在探究课程思政理念,论述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围绕该理念开展的《大学英语I》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举例论证法,从提升教师思政素养,英语知识教学和思政教学有机结合,和坚持自然适度原则三个方面阐述了该校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DOI:10.12721/ccn.2022.157192
基金资助:

本篇论文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首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大学英语I》(编号:YLCK2022057)及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2021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重点课程《大学英语I》(编号:KCSZ2021020)的实践与研究为支撑。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将高校的思政工作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此后,对课程思政的研究在学界兴起。大学英语是大学期间占用课时最长的课程之一,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甚至交锋最显著的课程,然而,其应有的课程思政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和发挥。如何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课程教学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的是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把坚持思政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时兼顾,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课堂内外、走进学生心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各专业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大学英语这个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即协同效应。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有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有机联系的,具体体现于制定综合的教学计划之中。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教养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发展的任务就是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而教育任务则应该是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课程思政所提倡的——将思想品德培养有机融合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

二、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的路径

1.加强教师自身思政教育意识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这充分说明,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是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思政任务,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通过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另外,大学英语教师还要提升中国文化素养。教师应当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熟悉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新时期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与地位,加强自身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只有在自身积累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将所了解的中国文化用英语规范地表达出来,并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词汇和句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文化自信,强化母语文化身份认同,并能够用英语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以我校的《大学英语I》课程为例,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教材《应用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提高篇1》(第四版)第四单元“Charming Chinese(魅力中文)” 中,两篇课文分别是对汉字演化发展历史和方言的介绍。如果教师对中国语言文字文化没有充分的认识,很可能照本宣科,仅仅对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点进行教学。而我校在进行了教研交流后,教师们对本单元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对汉字与方言相关的文化内涵、现状展开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并加以融会贯通,将内化积累的良好成果反映在了课程设计和教学中,达到了强化语言教学和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双重效果。

2.坚持英语语言能力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是核心

课程的设计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来实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是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关键路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我校的《大学英语I》课程的第八单元主题是“History of Sports(运动的历史)”,针对这一主题,教师们有意识地在导入部分让学生收集北京冬奥会的信息,发掘冬奥运动员们身上的闪光点,了解中国冬奥运动发展历程,阅读国内外英文媒体对冬奥会的报道。在课文学习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收集国外报刊媒体的相关报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西方媒体的立场和观点,讨论如何传递真实、全面的中国文化,获得公平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软实力。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英语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采用知识竞答、演讲和辩论、案例分析和展示汇报等方式来丰富教学活动和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方式来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思政教育和英语学习的无缝对接。在此过程中,学生一方面积累了和体育运动相关的大量英语词汇和表达,同时也建立了对我国冬季运动发展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能从运动员身上学习到宝贵的拼搏精神。

3.坚持自然适度、循序渐进的原则

大学英语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一定要认识到思政元素一定是建立在所教内容上的。要防止牵强附会,一定要自然适度,让学生能够自然接受。思政内容绝不应脱离具体教学内容,空洞说教或生拉硬拽,这样不仅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还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丧失了课程思政的意义。教师要关注到学生个体,选取合适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渗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课下也可以通过线上交流平台,例如QQ、超星学习通与学生建立联系,在生活和学习中双管齐下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

例如,在第二单元“Healthy Food(健康食品)”的课后练习中,有一个关于中餐的汉译英练习。教师可以借此机会,鼓励学生扩展对中餐的知识,并了解中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和传播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建立和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还可在线上平台发起“头脑风暴”活动,例如每位学生给出一个中餐菜肴的英文翻译,趣味生动地带领学生积累相关词汇和表达。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种价值观不断碰撞,因此要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迫切性,努力探索大学英语教学鲜明的课程思政新路,在教学中达到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兼顾立德树人的双重目标,从而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并创新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内涵,紧跟时代步伐做好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 人民日报, 2019-03-19:01 版.

[3]尤 • 克 •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 学论方面 [M]. 张定璋,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2.

[4]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

[5]和伟.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路径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J],2016:3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