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蒋丽容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蒋丽容,. 一年级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J]. 中国教育探索,2022.1. DOI:10.12721/ccn.2022.157002.
摘要:
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留守儿童的人数开始逐渐上升,此类现象的出现,让国家开始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其实在大部分的城市都有留守儿童的存在,因为家庭原因或是父母的个人情况,所以不得不将学生托付给爷爷、姥姥照看,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而老一辈的传统教育思想又过于落后,导致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家长不能够及时地发现,长期持续下去,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疾病,从而不利于小学生的个人成长。
关键词: 一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DOI:10.12721/ccn.2022.157002
基金资助:

在部分地区,有些家长因为家庭的问题,所以不得不到外地去打工,因此,部分儿童就成为了留守儿童,由于家长不在身边,小学生与老一辈的长辈沟通较为困难,因此在生活中的矛盾也随之加重,从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在当下阶段,教师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会利用空余时间与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家里近期的情况,从而利用这种方式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活动,督促老辈的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给予学生更多地关心,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还需要时间进行个人的心理调整,慢慢适应学校的生活。一年级的学生年龄通常在6-8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孩子思想还未开始发展,一切事务的完成都需要依靠老师来进行。在个人认知中处于具体形象的阶段,个人的心理活动通常以不随意性为主,这个阶段的学生,缺少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懂得集体荣誉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喜欢得到他人的表扬,不会对批评的话语过分重视。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逐渐脱离对父母的依赖,开始学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完成某些事情,但是部分家庭存在溺爱的现象,部分的孩子还不能够脱离大人的照顾,因为父母的骄纵,不懂得命令的重要性。总的来说,一年级的学生初入正规的学校生活,教师在此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帮助每一位学生都实现高效的发展[1]

二、留守儿童

其实在每个城市都存在“留守儿童”的现象,因为每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部分家长想要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所以不得不到外地务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其实有部分认为,留守儿童指的就是在出生地独自生活的儿童,这种想法是对“留守儿童”的错误理解,其实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不在本地,将孩子托付给其他的监护人,这些监护人通常是姥姥、姥爷等等,但是这些儿童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在遇到困难时没有人能够倾诉,长时间持续下去,学生就会因为家长不在身旁,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学生会长时间感觉孤独、委屈、焦虑,身边的压力不能够释放,从而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总的来说,教师应当学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让更多的人关注此类情况的出现,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拥有更加积极向上的童年[2]

三、一年级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探索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活动

在当下的阶段,因为部分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有部分家长为了保证学生的正常生活,因此到外地打工,这些学生因为家长不在身边,也就成为了“留守儿童”,这些学生因为缺少家长的关心和呵护,因此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烦恼不知道该如何倾诉,导致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变得更加敏感和焦虑。但是这些学生大部分时间除了和家长在一起,剩下的时间就是与教师一同学习。为了保证学生的心理方面不出现问题,教师应当在班级的教学和课下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发现班级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细心地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

为了保证工作能够有效进行,教师可以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但是教师不能够过于直接地告诉学生,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有了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为了避免更加严重的问题出现,教师应当虚化心理教育这一主题内容,让学生把这只当做一个简单的活动。教师应当辅助心理教师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喜好进行测试,比如说心理教师可以规划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此情境进行绘画,从而利用绘画的内容了解学生的个人想法,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绘画内容,了解学生是否出现了心理问题,对症下药,适当地展开相关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心理变得更加的健康,从而逐渐实现更加高效的发展[3]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具有一定的责任心

在当下的教育阶段,有部分学生因为家长不在身边,因此成为了留守儿童,一年级的学生因为缺少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进行表达,并且因为老一辈的家长教育观念过于落后,通常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处于两个极端。一边是在家中无条件的满足和溺爱孩子,还有一种就是严厉的教育方式,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误,非打即骂,在这两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教师应当在进行学校教育工作时具有一定的责任心,无论学生在进行任何科目的学习时,教师都应当利用空余时间进行观察和探访,看看学生在课堂中的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教师可以对一些具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工作,在家访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仔细观察学生在家庭当中真实的生活状况,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了解学生是否存在异常的情况,学会利用空余时间主动陪伴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与老师打开心扉,主动地倾诉自己的烦恼,教师在此时也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为学生解开疑惑,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向上的健康成长。

(三)利用线上交流的方式与家长进行互动

为了保证家校工作的有效进行,让留守儿童受到家长的关注,教师应当学会利用线上的方式开展家长交流会,交流的主题不需要过于严肃,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让家长了解到学生的近况,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教师可以等待下线后,单独与该名家长进行交流,为了保证谈话过程的氛围,教师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其中,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与家长见面,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过程中教师也一定要提醒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长,让他们尽量用温柔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逐渐温暖留守儿童的内心。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交流会,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感情,还能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从而利用这种方式减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总的来说,针对一年级的留守儿童,教师应当学会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为了保证低年级的学生心理方面不出现问题,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到学生的家里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让学生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利用这种方式,让家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尽可能为学生争取更多家长的陪伴和关心,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成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下的阶段,一年级留守儿童的现象开始逐渐增加,因为大部分的家长想要给予儿童更好的生活,因此选择外出打工,由于学生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就没有父母的陪伴,身边缺少关心和保护,因此在遇到挫折和伤害时,由于没有地方可以倾诉,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此时,作为教师应当负起一定的责任,比如说在家长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与家长进行交流,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帮助,在生活中可以利用话语的关心和行为的帮助,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针对一些脆弱的学生给予支持和鼓励,让学生能够在小学生活中更加轻松愉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马伟成,向芬.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综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5):29-31.

[2]张笑寒,田素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数码设计(上),2020,9(1):236-237.

[3]陈奇红,熊枧英.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梦想课程"为例[J].教师博览(科研版),2021(3):17-1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