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媒体融合已是当代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网络时代的发展加快了网民生活的步伐,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让群众更加快速便捷地了解生活中的社会事件。部分群众面对一些事情找不到解决途径或者受到不公平对待时,选择将事情经过发到网络上,通过网络舆情推动事情的发展。网友的过多关注会使事件成为社会热点,大家纷纷发表看法,不同观点互相碰撞往往会使事情的发展不可控制。过度的网络舆情带来的不再是解决办法,而是网络暴力如道德绑架、造谣传谣、人肉搜索等。因此,完善对网络舆情的监督也成为当代社会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
网络逐渐成为公民了解新闻事件和社会事务的平台,也是表达看法和传递声音的重要窗口。网络舆情监督可以使人民群众更大程度地参与到处理社会事务之中,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还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和需求,维护人民权益,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但要知道,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好处的同时,也会将事情推向一个无法控制的局面。目前我国与网络管理、网络监督有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面对网络舆情监督过程中事实失真、新闻“把关人”的缺失、网络暴力等现象的出现,现有的规制手段还不成熟,不少典型事件也反映出网络舆情监督权规范、正当行使的迫切性。
二、巧借网上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对舆论的正确引导
在工作、生活快节奏的时代,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信息层出不穷,具有恶意引导性的信息也比比皆是。对此,政府应当与主流媒体、网络服务平台联合,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避免网络中的负面信息传播而带来的消极影响;对于过激的言论予以删帖或降低热度,对正处于舆论焦点的事件,主流媒体积极查清事实,网络服务平台给与相应热度,将应当澄清的事实积极转发、引导,营造良好的上网氛围,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法律,对于恶意扰乱网络环境的别有用心者要严厉打击,对于谣言要予以有力的回击,用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网民理性思考,正常享受网络生活。为了有效预防和遏制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在规范网络暴力行为的过程中,政府应当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首先,以网络暴力为核心开展相关的主题宣传活动,向公民普及网络暴力的相关知识,让公民能够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和救济途径,从网络暴力的主体进行普法;其次,通过以案释法制度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对网络暴力案件进行审判、调解时,落实法官、检察官等以案释法制度,让公民通过个案了解到网络暴力相关的法律知识,以此来减少网络暴力案件的发生数量;再次,落实媒体法制宣传制度,媒体作为当今社会重要资讯的来源,可以为法制宣传提供媒介。媒体可以通过手机新闻、电视、报纸等途径宣传网络暴力的相关法律知识,让公民能够借此对语言暴力、人肉搜索和网络谣言有所顾忌以此达到有效抑制网络暴力发生的目的;最后,创建法制宣传周,在规定时间内以既定的主题进行普法,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让正在遭受网络暴力的人了解救济途径,未遭受网络暴力的人今后不参与,日后有救济。
(三)推行网络实名制度
网络的匿名性使网民无所顾忌地对他人进行网络暴力,使受害人深受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而加害方却迟迟未受到法律制裁。对此,在执法过程中应当积极推行网络实名制度,让网民在网络上受到制度的约束不再随意发表言论,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推行网络实名制度需要各方的支持,政府大力推进这一制度,平台积极落实网络实名,网民主动参与,将会使网民有所顾忌,有利于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四)借助“互联网+”提升群众风险防范意识
实际上,人民群众网络安全的保障还需从根本出发,增强人民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尤为重要。要开展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还需要建设完善的内容,并且需要不断地创新网络教育体系,并且要做到与时俱进,保证网络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和时效性,这样方便网民接受。关注网民实际的生活状态和需求,不断优化、延伸、扩展现有的网络意识安全教育内容。应巧妙借助互联网平台,让其成为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一大助力。譬如,向网民推送那些不利于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的网络不良因素,要求网民提高警惕;收集整理相关实例,对其中蕴含的种种网络不良因素逐一剖析,并以小视频、图文等形式呈现给网民,让网民对这些潜在风险有所了解。特别是网络骗局和钓鱼网站,更要避而远之。当然,在网络安全教育推进过程中,主动的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还可以通过建设网络平台的方式开展网络法治教育,结合法律平台等路径对法律知识进行宣传,促使网民将网络安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将网络安全教育优势发挥出来。其次,还应当重视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弘扬中华文化融入到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中。比如,可以建设校园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民经常接触的平台,定期上传一些国家时事政事,如将本地和外地一些感人的抗疫视频上传到公众号和抖音中由网民观赏,并鼓励网民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来增加网民正确道德观念,激发网民的爱国情怀。此外还要加强自律性教育,促使网民能够严于律己,在跟随社会主流思想的同时,能够规范地使用网络,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日常学习中,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一个强大民族的崛起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撑,网络的发展同样需要正确价值观来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网络强国”,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胡宝荣,李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中国特色入社会主义研究,2014,(2).
[2]郭明飞,张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舆论简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建设2013,(2).
[3]关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途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