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利用“四养”校本课程的意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增加用于思想政治课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霞浦县第八中学建校伊始,就着手建设校本课程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探索,学校开发了《思齐》、《养性》、《展能》三个课程模块,初步形成了“霞浦八中‘四养’课程体系”:开设早新闻、思齐课,坚持“养正”教育;开设综合活动课,推行“养性”“养身”教育;开设心育课程,细化“养心”教育。这些校本课程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可被各科教学使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为了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教师教学时,可以利用我校“四养”校本课程丰富、独特的资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服务。如早新闻中的时政热点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思齐课中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心育课富含德育素材,综合活动课中的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素材,这些素材(资源)就在学生身边,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习压力,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心天下大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利用“四养”校本课程也是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探索,符合当前课改要求,也是落实大教育的重要举措,必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与品位,有利于引导思政课教师关注学校“四养”校本课程,更好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利用“四养”校本课程的实践运用
(一)利用早新闻、思齐课,坚持“养正”教育
初中学生处于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必须利用早新闻、思齐课中鲜活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传播社会正能量。例如,利用早新闻中孟晚舟回国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局势,帮助学生利用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新闻事件,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爱国情感,激发学生支持华为(中国制造),培养创新的意识,热爱祖国,做自信的中国人。借助早新闻中神舟十三号的发射,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向航天英雄学习,践行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于航天事业的报国之情;利用思齐课《三字经》中“孟母断织”的故事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用《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孝亲敬长,团结同学,文明有礼,诚实守信;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疑问提醒学生及时复习,珍惜时间,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利用新闻、思齐课中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和人物故事等人力资源素材进行教学,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让他们切身观察社会,感受优秀人物身上强大的精神力量,给学生以亲切感,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说服力,进而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促进学生优秀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责任”的话题,“最美司机”吴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感动中国人物”张定宇……一个个充满责任感的形象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当然,在这基础上,如果当投影上出现的是身边的同学时,学生的心中多了感动和钦佩,学生的话语里少了“做不到”,多了“我也行”。大家纷纷谈到:责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责任伴随人的一生;责任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在于“做好每一件小事”;责任不在明天,而在于每一个当下……利用多种资源的思政课教学会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动,达到润人细无声的效果。
(二)利用综合活动课,坚持“养性”“养身”教育
霞浦八中开设了20多门综合活动课,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等球类校本课程坚持“养身”教育,有利于学生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发展。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守护身体”一课中,我们可以设置如下问题:在综合活动课中哪些同学选择了球类课程?从守护生命的角度,分析学校开设这类课程的意义(友情提示,可从对国家、对学校、对学生的角度作答)。该探究活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易于作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够引导学生直观体验,深刻感悟,很好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连接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做到了道德与法治课与学校的综合活动课整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内化课文知识。
在综合活动课程还有合唱、古筝、电钢琴、舞蹈、手工、雕刻、素描、书法、航模、经典诵读、经典电影、阅读与写作、棋社、谜语等课,这些课程坚持“养性”教育,帮助学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养护精神”一课中,我们可以设置如下问题:学校为什么要开设合唱、书法等校本课程?请结合你的体验,与同学们分享你参加合唱(或书法等)的感受,并从“充盈生命”的角度,为同学们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出三个倡议。该探究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情境设置贴近学生学校生活实际,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度思维,内化课文知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此外,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结合综合活动课,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如开展辩论赛、德育润心、文化大讲堂、我当“小法官”、劳动实践等多样活动。开展系统的作业设计,建立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分层次作业设计,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作业,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合心育课程,坚持“养心”教育
初中学生处于身体快速发展阶段,身体的快速发展引起心理的困惑和烦忧,现实生活中,初中学生的心理烦恼或者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我校利用班会课开设心育课程,坚持“养心”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调节情绪”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心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如下问题:请与同学分享一个学习或生活中烦恼?请大家出主意帮助调节情绪,解决烦恼。该探究活动结合两个学科的共同话题,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将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的问题,减少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该体现在每一节课堂和每一次作业中,教师要将教学的视野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努力实现学科教学和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启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优势,在一次次鲜活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深入体悟所学的道理,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体现学科育人的价值,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收获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严久华.初中思想政治课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9(13).
[2]黄举泮.提高思想政治课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2020(8).
[3]冯根水.学科教研活动要有“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