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
“威斯康辛理念”认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就是“把大学的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分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应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和直接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任务之后,以各种形式直接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科技服务、教育服务等服务性活动。本文主要探讨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第二种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自1980年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不断进行自身发展形势和方向的调整,经历了规模扩张为主的建设阶段向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特色内涵建设为主的探索阶段的转型,目前正朝着适合时代发展的科学顶层设计方向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管理、生产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主要体现在培训、科技、支援服务三个方面。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文件中明确指出了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文件的颁布表明了我国在政策层面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要勇于创新、深化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深度与广度融合,为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目标做出突出的贡献。
二、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区域社会服务能力的必要性
2006年教育部启动的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对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项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一政策的出台为高等职业院校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更注重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成为了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高等职业院校想更好地在社会服务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首要的任务是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出有决策力、全面发展的新型应用性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当前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是其社会服务能力,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其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高等职业院校在其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意识薄弱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政策的引领下,刚刚开始注重开展社会服务,刚刚开始意识到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对于学校自身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总体来说,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对其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及社会服务意识认知的局限性,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管理与实施过程中体现的社会服务能力非常薄弱,在社会服务建设方面也明显不足。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不明确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对地区的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越来越重要,但有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对其社会定位非常模糊,即使有的学校定位较准确,服务范围也非常窄。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为导向,在自身的社会服务定位明确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突出办学特色,形成经济-教育-社会发展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其推动社会发展的办学价值。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各种特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及人才的需求,向社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
三、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区域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学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最重要的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即高等职业院校之间最核心的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和反映,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工程,学校要在有限资源下努力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提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为促进新时期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国家必须结合实际进行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这种调整必然导致大量人才的需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培养人才时首先必须符合国家的人才需求,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同时重视与企业密切联系,为企业提供人才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换、自身的竞争力等各方面提供帮助,只有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化融合,才能实现校企共赢的局面。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一方面可以走出去,进入到企业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确立研究方向,将研究内容转化为实质产品,帮助企业壮大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企业的专家来到教学一线指导教学实践,为学生进入企业、服务社会打基础。总之,通过校企的通力合作,既可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方面的提高,从而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深入企业精准调研,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重要的社会职责便是为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以此完成其服务社会的职责,目前很多学校没有形成支撑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和新兴行业,无法满足区域产业的需求,无法实现社会服务要求,经调研发现主要原因是学校针对区域地方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需求模糊不清,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办学定位的社会调研,调研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研究区域经济行业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服务产业和行业领域,二是针对近些年学生就业人数多、需求人才量大的地方企业就行业投资规划和人才需求规划方面进行调研,以此明确学校服务定位、突出服务特点,提高服务针对性,三是针对行业发展现状进行细致的调研,明确这一点以后,高等职业院校就可以与时俱进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利用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领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从而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高精尖的人才供给服务,进而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及针对性。
(三)拓宽社会培训途径
为了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也可以瞄准群众需求,建立“立足社区、方便群众、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专业人才培训工作。积极鼓励社区工作人员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师生共同组织群众参加一些活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带动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创新服务满足民生基本需求,有效弥补传统社会保障不足的同时也完成了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责。一方面学生在高等职业院校提供的社会工作实践平台上进行实践可以极大地内化大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而满足高等职业院校为区域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的职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优势建立专业的服务团体和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高等职业院校可以与地方社区合作共建“社会工作人才孵化基地”,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服务职能方面的作用,进而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
(四)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社会服务的有效性
为了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师资建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侧重培养的重点,学校可以建立奖励机制,积极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横向的科研合作和技术研发,提升自身的教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更新知识结构,与时代接轨,为更好的为服务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学校自身在社会服务机制、社会服务工作组织机构等方面也要不断完善,可以通过搭建社会服务平台的方式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建设,激发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实现多方面的共建,如实训基地,教材、技术研发中心,师生技能大赛等,真正实现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五)以市场为导向,确立符合时代发展的学生培养目标
注重实现图纸-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比如,长春科技学院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校外的技能大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造力,成立了以学校为依托的产业孵化园,允许学生好的项目入住,同时也允许企业租用场地和通讯管理设施,部分同学去实习,孵化园成为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教育和顶岗实习的基地。同时学校应注重增加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长春科技学院特别重视实训(验)室的实体建设,在保障教学的同时也便于及时开展社会服务与培训。如学校的机房,每年定期组织社会人员参加计算机技能、电工考试等,提高社会无业人员的就业能力,为社会就业助力。
目前,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建设工程,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社会服务意识,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地方,结合当前的社会需求,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后,不断强化自身的社会服务意识,将信息、人力、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进行共享、整合和优化配置,以各种形式直接为社会发展做具体的服务性活动,完成服务社会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区域大学的使命》.徐文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2]《地方高校增强社会服务职能研究》.陈新亮.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
[3]《服务社会:现代大学的核心职能》.陈伟等.《高等理科教育》.2022年;
[4]《主动适应正确定位提高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社会能力》.刘兴友.《河南教育》.2010年;
[5]《依托专业资源优势,融合地方经济发展,搭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平台》.戴志刚.《电子世界》.2013年;
[6]《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葛晓萌.《科技资讯》.2015年;
[7]《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熊建民.教育学论文.2018年
[8]《高职院校依托专业扶贫开展社会实践的现状》.韦媛等.《广西农学报》.2019年
[9]《以服务为引导,促进高职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融合发展》.杜保德.《2011年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2011年;
[10]《高等职业院校基于专业优势的社会服务模式实践》.姚辉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
[11]《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罗丽玲等.《职教论坛》.2012年;
[12]《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及路径》.刘晶晶.《成人教育》.2013年。
[13]彭仲生、陈海丽、罗筑华.地方普通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2.(01):54-55
作者简介:
许翠,(1982.12-),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学历:研究生,单位:长春科技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