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学生“1323模式”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韦晓兰 哈霞 李仁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韦晓兰 哈霞 李仁炳,.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学生“1323模式”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教育探索,2022.2. DOI:10.12721/ccn.2022.157017.
摘要: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学生以培养工程创新人才为目标,要求我们建立中国模式、制定中国标准、形成中国品牌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就新工科背景下“1323模式”的工科学生思政教育建设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对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通过“1323模式”的工科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施,学生在知识摄取上获得了灵魂的唤醒与培育,学院连续3年获得校长荣誉奖6人,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145人次,在实践探索中获得心灵的洗涤与升华,毕业生中优秀毕业生占比15%,优秀校友人才济济。
关键词: 新工科;工科学生;思政教育;123模式
DOI:10.12721/ccn.2022.157017
基金资助:

引言

当前,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人才培养目标【1】,奏响了人才培养改革的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构建中国模式的道德素质教育,把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形成中国标准的工科专业思政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中国品牌的工程创新人才产品,即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工程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主流。因此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1323模式”的工科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 “1个核心”,即构建思政教育渗透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核心

工科类的专业往往包含深奥的理论知识和抽象公式,故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上,对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的挖掘和传授则很少涉及【2】,有时想到也是简单带过,没有深入地分析与渗透,从而错失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好机会;又工科学生往往存在逻辑能力强,却忽略人文知识学习的特点,因此,探索实施“1323模式”(见下图)工科专业学生思政教育,即围绕工科思政教育的1个核心,然后实施制度、课程和实践教育中的思政教育3面渗透,打出组合拳,进而在理论知识获取和实践持续影响2个角度进行思政教育评价,最后,根据思政教育的评价和分析,从学习、生活和工作3个层面进行工科学生思政教育的持续改进,努力构建“三全育人”总格局,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阶段、全角度和全方位,实现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

图片1.png

“1323模式”思维导图

二、   “3面渗透”,即实施制度、课程和实践教育中的思政教育渗透

(一)全过程自选式导师制度陪伴学生成长。

学院建立了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全过程自选式导师制度,设立班级导师、学业导师、规划导师、专业导师、科研导师、实习导师、竞赛导师、毕业导师和就业导师各种类型的导师库,学院根据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和需要,进行菜单式导师配备和设置,如对于大一新生,班级导师+专业导师+规划导师的组合可以帮助新生更快地熟悉学校、熟悉专业、制定学业规划;大二的学生,学院则更多倾向于帮扶学业、建立专业兴趣、参与科研项目为导向的引导,因此学业导师+专业导师+竞赛导师的组合较为合适;进入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形成较为明确的学业方向,如考研、就业或者创业,所以学生可以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导师配置,考研的学生可以选择专业导师+科研导师+竞赛导师的组合,就业或者创业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实习导师+学业导师+就业导师的组合等等;这种全过程自选导师制度的培养模式陪伴了学生的大学四年,且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层培养,使学院学生考研率连续3年在学校名列前茅,平均升研率达28.3%,学科竞赛也成绩丰硕,2020年有145人次获得校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45人次,优质就业率也在70%以上。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要在教育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思想和日常生活的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际遇和精神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引导其三观正向发展,真正触及他们实际生活和思维的深处,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挖掘:如仪器分析的课程,是化工、应化、制药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的仪器分析课程基本不涉及思政的要素,需要特别去挖掘本课程的思政要素,因此,我们在集体备课时想到,这门课程分析的结果就是依据反应的发生和物质的变化,而生活中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变化”,我们经常需要通过变化来解读现象,如果遇事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钻牛角尖,那是做不好事情的【3】,如果可以变化一个角度去看问题,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解读,现在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很多,如果不多思考 ,多分析,用变化角度来解析,就会被干扰,被诈骗,无法具备准确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将思政内容渗透课程,会有很好的效果。

(三)实践教育助力三全育人。

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环节,所占学习比例也较大。因此,学院实行课程思政教育全覆盖,除了理论课程外,在学生成长的所有实践环节: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第二课堂等等都有思政教育的渗透。如在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环节,使学生熟悉工程项目的设计研发流程,体验从构思到实施的全过程,让知识与实践得以交融和强化,达到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目的;通过实践锻炼,让学生体验职业角色责任和具体实施过程岗位要求,把友善、沟通、合作、责任、诚信、创新等关键词与基于过程的个人心得分享和总结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切实认清上述职业素养内涵是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的需要,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4】,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素养与专业精神、工匠精神和理想信念教育等等都是实践环节思政教育的设计点和切入点。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的德育大格局的建立。

三、 “2度评价”,即理论知识获取+实践持续影响的评价机制。 

专业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必须在“三全育人”的总体工作格局中反馈效果【5】,也必须建立基于学生侧的有效性评价,既要从学生知识获得感方面的理论角度进行,也要关注发展持续性方面的实践角度的评价。

(一)理论知识获取角度的评价机制

通过各层面思政教育的渗透,对学生进行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政要素、专业素养与精神、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显隐性教育。而效果评价则首先要从知识获得感的角度,即评价学生从思政教育中的获得感,从“学习到知识”和“感受到历史”进行评价和考查。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供给,学生从思政教育中学习到的内容,既包括从知识教育中感受到的专业历史,还包括相关的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法治教育等内容,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专业自信,同时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故思政教育的渗透是否有效,在学生层面供给侧来说尤其应该根据其在学习教育中获得的内容进行评价。学院通过阶段性学习展示汇报、结合考试进行评价,考试要整合“思政”与“课程”的内容,而非以往单纯考查课程内容。

(二)实践持续影响角度的评价机制

另一方面的思政教育效果评价,则要从持续性的实践角度进行评价,即从学生价值观的长远改造进行考查。思政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当下的知识获得感,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持续影响与改造。这是课堂内也是课堂外的改变,需延伸今后的长远发展。检验思政教育是否让学生武装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有效改造了价值观、是否达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还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中是否行为失范来进行持续性的跟踪评价。基于此,思政教育的持续性的实践维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管理、综合测评等手段关注在校期间有无行为失范,通过跟踪调查、校友走访等手段进一步考察学生毕业后从业期间有无职业失范、是否坚持正确价值观、积极工作的持续性动力是否充足等方面,有效整合更多深度数据评价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四、 “3层改进”,即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层面进行思政育人供给侧改革

思政教育建设要始终针对评价结果,进行问题分析和改进:理顺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生活和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利用校内校外生活环境,有计划、有准备地有机融入思政元素,逐步完成课程学习、生活、工作层面地全面“思政”覆盖,实现当下与长远的价值观改造与升华。

  (一)学习线上线下层面:学院课程团队集中力量深挖每一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材、教法上寻找创新和突破点,推动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成效的课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利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将思政元素真正“扎”进学生心里、脑子里,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感。

 (二)生活校内校外层面: 发挥课程思政教育指挥棒作用,掌握学生的价值观、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问题,有效结合校内和校外的有利环境,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帮助,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以及更长时段、更加全面地课程思政的有效影响。

 (三)工作理论实践融合层面:链接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教学人员与教辅人员,协同应用好各要素资源有效支持思政教育的持续影响与改造,让思政教育既有感性认知又有实践体会。

五、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探索一段时间以来,学院在推进思政教育改革中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迄今为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政教育受制于体制机制不活,评价机制不合理,不科学,这就导致思政教育体现出较强的主观色彩,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二是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认同度不高,在进行思政教育时,流于形式,将思政内容讲解独立出来,导致整个课程出现教学内容分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有关知识,并且不能保证思政内容在这些课程中的系统呈现。三是实践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往往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到一些繁杂的问题中去,缺乏科学系统的思维,没有从“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实践中应遵循的原则出发,制定可实施性较高的教学改革方案和教学材料。四是教师教学思路和方法不够明确,由于教师大多是课下独立备课,相互间的交流与信息共享较少,且专业课教师在思政元素上的知识储备、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自身存在不足。

(二)改进措施

针对目前工科专业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下一步将结合学院实际实施一些改进措施。

首先是加强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专业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优秀教师不仅是指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最主要在于以德育人,做好学生的道德榜样【6】。专业课教师应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加大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育,突出教师对学生知、情、意相统一的教育和引导,充分利用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效指导。思政内容体现在专业课教学的各环节中,能提高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效能,进而达到育人功效。

其次是健全“思政教育”体制机制。为“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借鉴,同时还要结合学院实际,完善专业课教师的绩效考核管理,将专业课程实践开展中思政教育的结合情况作为教师考核重要指标,从而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大对思政教育的认识,鼓励全校师生参与到学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中,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水平。

第三, 建立科学系统思维,制定定位明确的教学改革方案和教学材料。以新工科背景下具有思政教育渗透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在学院层面进行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改革,明确课程中的思政培养目标,集体备课,挖掘思政元素,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是一项持续性工作,由于思政元素会随着时代发展产生相应变化,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时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充实思政教育体系,制定修订的具有思政教育目标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评价体系等改革方案。

最后,提升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专业课教师是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是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加强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党支部联建、专业课教师的国家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时政要素等思政培训、虚拟教研室等方式帮助专业课教师增强思政理论知识储备,以便促使专业课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思政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和不同时代下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适时引入现实问题,实现“思政元素”和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能优化思政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真正做到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中的充分体现。

由此可见,工科专业思政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思政教育改革进行了探索,也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钟德明,金鑫,杜静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先进制造新工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创新教育研究,2019,7(5):686-694

[2] 王栋,张新娜,唐建祥等.将思政教育融入工程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思政教育,2018(4):98-99

[3]马佩,陈辉,常敏.课程思政融入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20(6)165-166

[4] 崔艳雨,武志伟,陈媛媛等.工科专业实践环节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20,(9):38-39

[5] 王禾玲.“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企业与教育,2019,112-113 

[6] 王丹,王坤容. 浅析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教育教学论坛,2020:350-35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