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是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学校只有明确研学旅行活动的真正目的,才能真正提升研学旅行的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把握市场热点,将研学与旅游有机结合,不但有利于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还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发展。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创新发展我国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领略美,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革命光荣历史以及改革开放伟大成就,从而在“旅”与“学”中切身感受“厉害了我的国”。
一、发展研学旅行的意义
放眼我们的身边,重游轻学、走马观花甚至只游不学的现象十分严重,亟需加以导正。对于一个人而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对于一件事而言,内容不配位,势必也难以持久。想要“研学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走近更多人的身边,需要丰富它的形式,更要充实它的内容。唯其如此,才能激活人内心的向往,吸引更多人的参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能够让广大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旅行活动中,通过欣赏我国的大好河山,了解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感受我国的英模精神,进而增强我国的旅游吸引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传统文化融入研学旅行课程的路径
当前各地掀起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潮,许多小学也纷纷尝试,但往往流于狭隘和片面,将传统文化片面地理解为经典古籍,将传统文化教育误以为是读读背背。不少传统文化教育和课程实施均处于知识化、浅层次、碎片化胶着层面,无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育才化人的功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虽历经千年风霜不曾中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与实际生活之间依然存在一定距离,传统文化教育要在当今时代焕发生机,势必要寻求现代化的儿童表达,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他们的生活,才能真正以文化人,引领儿童的精神成长与品格塑造。《纲要》指出:“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专业人才,注重教师的作用
开展研学旅行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参与者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这对于人才教育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研学旅行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让参与者通过直观的感受接受教育,如历史知识能够让学生产生反思、地理知识能够让学生感到震撼,各种有益的知识都可以给学生带来力量。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研学旅行领域的专业人才既要是好导游,更要是好老师。其不仅要在讲解中传授知识,使学生真正地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还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收获知识,最终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研学旅行知行合一、寓教于乐的精髓。
(二)明确研学主题,彰显教育意义
在开发研学旅行产品时,要突破传统旅游思维的束缚,注重“研”与“学”,即在研学旅行产品中明确主题,让参与者带着浓厚的兴趣以及明确的目标参加活动并有所收获。开发者可以整合全省的旅游资源,以不同的主题开发研学旅行产品,如在科学领域,可以科技教育为主题,充分发挥博物馆类资源的科普教育功能;在历史文化领域,可以时代变迁为主题,充分利用我国各知名景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红色文化领域,可以爱国教育为主题,突出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抗战贡献;在民风民俗领域,可以非遗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
文化理解与传承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理解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劳动文化、红色文化等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学校将研学旅行与语文综合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提升学生对“语文来源于生活”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在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就是《埃及的金字塔》,我们以这篇文章为例,然后去学习经典建筑的规模,以及它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及历史意义。然后设置了主题学习方案,我们以此延伸到我们国家的其他有著名的建筑,如长城啊,福建的客家的圆形建筑这些为主,然后去研究它的建筑的规模以及它建筑的历史意义和文化等等。我们通过小组查找资料,填写研学单,绘制手抄报等形式完成这个建筑主题的研学!通过课文学习,拓展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丰富的语文、历史及人文知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逐步拓宽学习视野、积淀文化底蕴,为后续语文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活水”。
(三)突出文化导向,打造我国品牌
研学旅行是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为根本目的的。因此,可以通过创新发展我国研学旅行来提升我国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研学旅行的产品开发者应着力从触摸历史、对话古今,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爱国情怀、英模精神,民间艺术、丰物美食等层面打造我国研学旅行的精品主题线路,做活我国研学旅行形式,打造能够展现出我国特色的研学旅行品牌。
(四)运用“互联网+”,开启研学旅行新模式
开发者可以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研学旅行中,将研学旅行与其他行业紧密联系起来,进而改善研学旅行模式单一的问题。如在参观展馆、科技园区时,可采用“研学旅行+科技”的形式,借助VR等高科技技术,向学生展现虚拟的太空场景,使他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太空的奥妙。此外,运用VR技术参观者不仅可以沉浸在历史文化的环境中,还能模拟历史人物参与历史事件,在虚拟的实践中受到教育。
三、结语
总而言之,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学旅行设计,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固有观念,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形成民族文化自信。利用研学旅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积极地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拥有健全的品格,考虑到中华传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陶嘉欣.学校教育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探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0(01).
[2]王蓉.基于文化创意的云南旅游产品创新研究:以NSHD集团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20.
[3]吴永发,徐晨来.内化德知养成德性实践德行:基于校馆合作的道德教育路径[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0(10):54-56.
[4]孙正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述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9).
[5]王超.曲阜以“仪式感”研学带动传统文化传承[J].新课程导学,2020(09).
[6]郭继承.中华文化传承的实质、渠道、主体与路径[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11).
[7]吴艳玲.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1(07).
[8]方莉莉.研学旅行与语文课程融合的探究[J].汉字文化,2021(16):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