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育过程中应用的不断深化,对高职课程质量评价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创新评价工具,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教育评价。本文结合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教学质量诊改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构建了“四协同、三共建,两支撑”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框架,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把政行企校资源纳入课程建设及评价范围,通过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状态常态化监控,学生体检调查评价,构建三维课程质量教学评价体系,通过专业团队、课程团队,教师个人形成课程建设及评价实施的人员支撑,信息化大数据的平台支撑,保证课程评价体系实施和开展,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职业技能。
1.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现状
1.1 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对课程质量的评价往往过分强调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而忽略课程建设和学生获得感的评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过程的质量,没有良好的课程建设基础,课程质量将无从谈起;高职教育最终是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的获得,而目前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仅仅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来教学质量,而没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缺少了学生体验调研和反馈,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1.2 行业企业参与度不够,评价标准与行业发展现状发展不够吻合。
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方式多学生考试成绩、简单的学生评教、督导考核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简单宜行,但是整个评价过程脱离岗位实习,缺乏社会、行业企业评价,不能体现行业岗位对能力的需求与考核,不能体现学生能力提升。
1.3 评价手段针对性不强,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特点。
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不断融合发展,很多学校都建设了线上课程,但却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过程性数据记录及考核;没有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态,社会服务能力等列入考核范围,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本位特点,不能从实现知识、能力、素养多维度地检测学习成效。
2.“四协同、三主体,两支撑”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框架
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现状、信息化大数据发展对高职教育教学及课程评价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我们从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参与层面,课程评价的主体实施层面,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保障层面构建整个框架。在参与层面,构建由政、行、企、校四方联合组建评价主体,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共建共评;在课程质量评价内容上,从课程建设(含线上线下),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质量,在到学生学习体验及学生获得感三个维度开展立体化评价;在课程质量评价保障方面,通过学院、系部、课程实施团队三层实施框架及信息化平台两个方面支撑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四协同、三主体,两支撑”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解决高职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不完整,行业企业参与度不够,评价方式单一等导致的教学水平不高,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不明显等突出问题。
图1 “四协同、三主体,两支撑”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框架
2.1“政行企校”四方协同,构建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参与层面
成立“政行企校”四方参与的课程质量评价委员会,本着“为谁培养人?”的标准考核课程的社会需求行业分析及岗位分析是否合理,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评价课程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课程目标的合理性,围绕“怎样培养人?”全面评价课程资源的适用性、丰富性、新颖性,课程设计及课程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课程教学防范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性。通政行企校共建共享共评,构建体现中国特色注意育人理念,体现行业企业特色,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2.2 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学生体验,打造三维立体化评价内容
(1)课程建设评价——政行企校共建共评,打造高质量的课程建设评价
课程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其课程设计及建设过程必须紧紧跟随行业发展动态,体现职业技能需求,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按照“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三问, 通过“政行企校”四方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开展课程评价,确保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整个实施过程符合国家育人标准,符合行业技能标准,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
(2)课程教学评价——信息化平台建设常态化的课程监控评价
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考核,在学院教学诊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院“一平台四中心”(“一平台”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四中心”即专业发展中心、课程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信息化平台结合学习通推门听课系统、学生处创新创业平台、教务处教学督导、学生评价等构建常态化的课程实施过程性评价体系。利用信息化平台对教学活动、教学实施、学生反馈数据的分析构建过程性要素评价信息,实现对课程教学的动态评价及课程实施手段的调整与改进。
(3)学生学习体验调查及评价——构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程效果评价
树立“以评促教”的理念,完善学生评教体制机制,关注学生学习体验,通过信息化平台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共性与个性并存,体现学生梯次能力培养特色的评价系统,对每次授课内容进行信息采集、调查和记录,获取学生开放性评论数据和结果。横向上,将课程体验调查数据与班级、系部、学院的平均水平比较,纵向上,与该课程教学数据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课逐次比较,本期授课与以往的课程评价进行比较,通过这样横向和纵向二维对比,充分关注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及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影响,全面掌握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及素养的提升、职业的成长等信息,进而反馈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改进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施等,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2. 3 通过学院、系部、课程团队三层课程质量评价机构,高质量的信息化平台,支撑保障课程质量评价有效实施。
构建学院主导,系部主体,课程团队具体实施的课程质量体系评价体系实施框架,保证教学改革有创新,教学质量有保障,学生体能提升由空间,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第一重保障。通过打通学院专业、教师、教学、学生、创新创业等各信息化渠道,构建一套完整信息化平台,用信息化大数据记录整个课程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学生调研及课程反馈的全过程,注重数据分析,形成“建设-实施-评价—反馈—改进” 不断迭代的闭环课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3 结束语
“四协同、三主体,两支撑”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框架,主要特色在于整个评价过程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效果完成课程质量的全过程评价,通过政行企校平台搭建完善的参与层,通过信息化大数据手段构建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实施过程、课程教学效果三反面开展评价,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的主体内容,最终通过学院、系部、课程团队三层机构及信息化数据记录及分析系统,支撑整个课程评价体系,完成“建设-实施-评价—反馈—改进—再实施”不断迭代的闭环过程,确保课程质量,更好的发挥课程质量评价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给个总体方案 2020.10
[2]王敏,舒江波. 基于教育大数据的SPOC教学评价模型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3):74-79.
[3]杨宗凯.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教学评价改革创新,人民教育 2020(21)
[4] 邵道萍.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想.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1(4)
作者简介:董艳艳(1981-),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