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为院校教学工作的主体,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有现阶的教育理念,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在院校体育课堂中,运用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增强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归因理论能够帮助教师对于在教学训练中出现的教学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和对策。
一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总结就是关于归因的观点和学说,是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可分为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归因认知过程的理论,又称为归因认知过程论。主要关心人们如何进行归因?其中的认知过程是什么?另一方面是关于归因效果及其作用的探讨,又称为归因效果论断。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个体形成归因的四个因素。西安传统意义划分中,能力属于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基本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训练过程中,往往学生更加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或者失败行为表现归因于内部原因-能力,能力在体育训练中,对于个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体育训练中表现为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机能能力。努力属于可控制的内部原因,它分为稳定性的持久的努力和具有不稳定性的临时的努力。任务难度属于不可控制的外部原因,在体育课堂训练中是比较稳定的因素。运气在学员的归因行为中属于不可控制的外部原因,运气具有及其不稳定的特性。
二 归因理论在体育课堂教学情境中的运用方式
(一)体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
在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表达对学生的肯定,引导他的成功是通过努力完成的,增加其成就感归因理念。而确定归因信念需要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情况和学员自身的情况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归因训练。
(二)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避免消极的归因模式
在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会出现消极的归因模式,学习训练成就的不理想归于自身的能力不行,运气不好,任务难度大,常此以往会形成恶行循环。也有很多人取得了一点的成就后,就抱着“守成”的观念,产生消极的归因方式,不愿意通过细节的努力再次提升,像这种只能阻碍自己进步,甚至会对课堂气氛产生影响,放任自己随波逐流,即使指导自己有足够的潜能可以挖掘,面对停滞不前的身体素质现状甚至不想改变。但是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作出持久的努力,并且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面对随之而来的挫折和挑战存有更高的期望,并且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归因的实质是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缺乏适宜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动机,教员积极引导其积极的归因模式。
(三)体育训练成绩的归因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一般的身体素质优秀者对体育训练结果趋于归因为个人特质,身体素质不理想者则选择趋向于情境性因素作为训练结果产生的原因,这是由于教学实践中归因方式的区别造成的,后者的存在是由于自我满足趋向,是由于个体对于自我的一种保护的行为表现归因与稳定的内在因素。个体对体育成绩的高,学生会下意识的做出内在归因,以便自己从成功的结果中获取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个体的成绩不理想时,否定自己的实践中的努力,害怕暴露自己的能力不足,受到别人的猜疑。
三 归因理论在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运用原则
(一)培养动机,激发学生“我想学”
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使命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从内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课堂想要达到某种训练效果,最好的时机一定是当我们目标明确时,充满激情,当人情绪饱满时,做任何事情都充满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提出合理的学习训练目标,其完成任务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任务难度适中,教师的期望值和他们可以完成的目标相符合,可以激发他们课堂练习的积极性。当他们完成某一阶段的练习任务时,需要教师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增强个体的信心,提高继续练习的学习兴趣,明确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促进个体及时纠正,力求获得成功,达到既定目标后,教师应该合理的运用外部奖励,奖励对个体能力的认可。
(二)正面引导,学生做到“我能行”
在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每当学生把学习成绩不理想倾向于努力归因时,认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时通过努力和汗水换来的成功,就会产生动力,希望下一次产生更大的成就。当课堂成绩不理想时,往往自我反省,通过加倍的努力也能够提高,因此帮助学生把课程教学中成绩不理想归因与努力程度不够,能够顺利刺激他们学习动机,对于学生不能一概而论,根据不同的身体素质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有意义的学习能够成功构建新的训练方法,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三)思政融合,善用归因反馈,实现“学中思”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课堂训练场的主导者变为信息资源的制作者和推荐者,由课堂的管理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在教学训练中,学生会有意识的对自己的学习训练成果进行归因,而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论更慎重。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精选评价,以人为本引导其把成功归因与努力等积极向上的情绪,如果随意的批判,就会产生自我否定,形成效能感差,把学习的成绩不理想归因为因为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影响因素,将会让其产生无望情绪和无助行为,会降低其成就动机。
结语:在新时代教育方针形势下,大力推进体育教学训练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将“归因理论”运用于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自我效能理论,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经典教学理论,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动机。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模式评价,在提升其理论素养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其坚韧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杨央,刘晟.归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革新,2018.
[1]钟亚明.运用心理学归因理论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08(8):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