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夏彬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夏彬 ,. 小学体育课堂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J]. 体育学报,2023.10. DOI:10.12721/ccn.2023.157332.
摘要: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指导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运动习惯。体育教学过程精彩,教学内容足够丰富,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对适当地解决心理问题、成长问题以及学习问题具有一定的益处。在此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对小学体育课堂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实践研究
DOI:10.12721/ccn.2023.157332
基金资助:

1.心理健康的内涵分析

心理健康是是一种正常的心态,它包含了适当的行为和理性的意志、正面的态度、正确的认识等。心理健康是由环境、基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参考值”,更多时候是根据主观能动性、认知能力、思维行为等来进行主观反映。不同的人对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要想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质量,关键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介入,通过加强训练的方法,对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从而使人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进而不断地增强人的自信心、求知欲和心理承受能力。

2.小学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分析

体育课基本上是在户外进行,户外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从室内教学的沉闷氛围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呼吸到室外的新鲜空气,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放松。因此,许多学生在体育课中可以完全放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体育课以它特有的形式,引起学生们的关注,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体育活动之中,这也便于体育老师将奋发向上的精神融入到学生之中。同时体育活动过程有助于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其认识水平,促进学生思考更敏捷、更协调、更好地改进与提升其反应速度,长此以往,就能够缓解学生的焦虑心理。

3小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路径

3.1整合教材内容,传达心理知识

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将体育课本中关于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宣传。通过与案例资料相结合,可以让学生的内心得到激励,从而体会到正面的心理暗示,从而将其转化为行动,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中,那么老师就应该自觉地使体育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同学们感受到新的知识和技巧。首先,利用比赛的形式进行队形训练,同时也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对同学们的治安观念、品德等进行了渗透。其次,要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运动竞赛,通过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3.2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既可以让课堂充满生机,又可以在无形中达到锻炼学生体质的作用,让他们从心底里热爱体育。在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缺乏兴趣的现象,为此,教师试图将心理健康案例、身心健康案例融合到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及保健方法等,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再感到有任何的压力和不悦,可以让体育课堂变得更加愉快和积极,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3.3加强师生互动,疏导学生心理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就必须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与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负面心理进行疏导,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些小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日积月累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威胁,会造成了学生在认识上的偏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关心,要积极地和他们进行有效地交流,要真正地理解他们的情绪,运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体育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平台。例如,有些学生在感到有压力、烦闷的时候,就会选择跑步、篮球等运动,来达到宣泄情绪、舒缓情绪以及转移注意力等自我调节的目的。在锻炼过程中,身心都会得到放松,不开心的体验、负面的情感也会自然而然地被抛弃。

4.小学体育课堂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4.1加强教学指导,丰富教学内容

在进行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实践时,首先要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教学指导,以充实教学内容为手段,适时地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运用不同的授课手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需要选择好教学案例,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形象化、动态化的教学指导,建立一个有效的课堂,让班上的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与体育锻炼有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体育锻炼对自己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只有对运动保健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在今后的运动锻炼中敢于创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在理论课程完成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组织一系列的比赛,做到“理实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更好的互助,产生更强的集体责任感、团队认同感等,学会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地实现自身价值。

4.2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锻炼

要从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转变,给学生提供独立的实践活动和小组活动的机会,用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来提高他们之间的感情。让同学们能够积极地与同学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从而有效地防止同学们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人翁”,他们的主体性很强,在小组协作中学习相互了解,在独立思考中对自我有了正确的认识,他们的心态也会得到改善,进而会以最好的状态在未来的运动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4.3有效沟通交流,健全学生人格

对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人格健全、良好心态的培养,教师需要有一种特殊的、行之有效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在沟通交流中有效调节心理,并能积极地寻找与体育健康有关的知识。通过对各种个案的分析,了解到运动的许多益处,然后组成“运动俱乐部”,相互监督,合理安排业余时间,共同运动并掌握多种运动方式。学生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他们在日常的相处过程中,对彼此都保持着一定的信任,将自己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并解决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适当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在最轻松的情况下进行身体训练,要比老师一味地灌输式的指导,强迫式的教学和管理效果好。小学生很单纯,他们会相互鼓励,从他人那里学到许多优点,并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自控力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自我调整能力得到了持续的改善,并成功地建立良好的个性,这对他们未来的个人成长和成熟都有很大的帮助。

5.结束语

总之,体育锻炼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教育机会,组织形式多样、富有创意的体育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并以更加强健的体魄,做到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玉明,徐生海.体育锻炼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04):108-112.

[2]马丽,刘晓磊.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成效——以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0(14):116-117.

[3]刘彦,高志青.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01):34-37.

[4]宋加军.浅谈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成才之路,2010(20):7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