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以课程思政赋能双创教育的路径探究
杨权威 杨清红 魏保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杨权威 杨清红 魏保吉,. “AI+”时代以课程思政赋能双创教育的路径探究[J]. 中国教育探索,2022.12. DOI:10.12721/ccn.2022.157109.
摘要:
在国家推行“大思政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推动课程思政赋能双创教育是提高高校学生双创能力和意识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的推行带来了双创教育思维和方式的全新变革,符合国家把创新型国家建设摆在首位的定位和目标,切实为中国“智造”提质增效。
关键词: “AI+”;大思政课;双创教育
DOI:10.12721/ccn.2022.157109
基金资助:本文为山东政法学院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一般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大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2021JYB011)、山东政法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重点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LZYZ202104)”、山东政法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资助推广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供给侧改革研究(Z2016M099)”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国家各部委相继印发关于推动大思政课发展、加快双创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着力打造以课程思政赋能双创教育的新发展模式。基于此,高校双创教育发展也要听从国家号召,积极探索以课程思政赋能双创教育的新发展路径。

一、“AI+时代”双创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web3.0为主要依托的“AI+”时代已然来临。对于双创教育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AI+”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手段。“AI+”时代借助虚拟仿真技术的交互性和沉浸性,搭建三维全立体仿真创业模型,模拟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抵抗风险的意识;另外大数据的出现也为双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数据。通过可视化数据,分析找准目前教育上存在的痛点问题并解决,此外,依托于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慕课,也进一步创新了双创教育发展的路径。通过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直播授课等形式体现课程特色,扩大受众范围,提升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的价值活力。然而,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双创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呈边缘化状态,大部分高校对其定位仍处于模糊状态,“双创”意识不足,“双创”教育理念的滞后,加之硬件设施的不完备使得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浮于表面、被动应付、流于形式。

二、“AI+时代”课程思政为双创教育赋能的意义

“AI+时代”,双创教育的发展理念也要顺遂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时而变。传统的双创教育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模式,其教材也是使用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该教材的理论性较强,不易于阅读,加之学生并不喜欢通过大量的阅读去获取相关知识,因此,双创教育始终发展后劲不足。虚拟交互技术的出现便使“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学生通过诸如“创业之星”等一系列的创新创业程序和游戏,“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改“被动教”为“自觉学”,极大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双创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双创教育理念的转变也带来了教育模式的改革。

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提到: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准确适宜的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先进可靠的实验研发技术、稳定安全的开放运行模式、敬业专业的实验教学队伍、持续改进的实验评价体系和显著示范的实验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对于将课程思政融入双创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进一步发挥课程思政在“双创”教育中的价值导向和育人作用。传统的课程思政和“双创”教育是完全独立的,并没有发现其内在联系。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为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渠道。它传统的时空壁垒和学科壁垒,通过将VR技术、计算机、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机融合,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交互性强等特点,打造交互式三维虚拟世界,学生可在此虚拟世界中进行创新创业模拟,培养主流意识形态,立体化提升创新创业技能。

第二,形成学科合力,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无论是教育对象、教育目标还是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和“双创”教育都有共通的地方,因此,课程思政和“双创”教育可以形成强大的学科合力。高校教师可以在进行“双创”教育的同时将此前那些实践性差、内容缺乏新颖性、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思政教育内容借助“双创”教育的平台,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双创”教育当中,从实践出发,重新构建教育体系,形成学科合力,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需要。

三、“AI+时代”课程思政为双创教育赋能现存问题与原因分析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大多是“90后”、“00后”,他们天性热爱冒险、喜欢挑战、拥有极强的创造力和感知力,这些都是推动双创教育发展的良好因素。虽然主观条件具备,社会各界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和改革,但是目前课程思政为双创教育赋能也存在诸如“资金匮乏”、“教师经验缺乏”、“双创氛围感差”等诸多问题。

(一)“双创”教育理念偏差。在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局限性下,大部分人对于“双创”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双创”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元化渠道,帮助一些有创业意向的同学系统性地认识创业过程,掌握创业知识,指导创业实践,但是,在高校背景下,部分学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背离了初衷,它成为了学生获得荣誉证书的”名誉场”,成为了学生获得学业加分、保研的利器,并没有真正将知识和能力运用到今后的创业实践中去。归根结底,就是课程思政缺失所导致的教育理念偏差。

(二)课程思政与“双创教育”的融合有限,途径尚需优化。目前,所选用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大多数体现为集中讲座、专家分享等单一型理论指导,缺乏对于学生的实战性、针对性、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指导,与课程思政、专业课程等的融合度不高,综合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因此,学生在双创实践中普遍存在创业类型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双创”教师队伍经验的匮乏。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推动双创教育,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融合双创教育的新型教育体系在推动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双创教育教师资源严重匮乏且参与度低,兼职教师教学动力弱等问题突出,双创教育难以摆脱“纸上谈兵”的困境。

(四)课程思政与“双创教育”体系相对独立。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尚未实现课程思政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也是目前课程思政赋能双创教育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在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紧抓思政建设而忽视第二课堂发展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在该项教育管理体制中,这两者是相当独立和分割的。

四、“AI+时代”课程思政赋能双创教育的路径探索

在AI时代,借助虚拟现实交互技术对课程思政融入双创教育进行改造,拓宽教育载体,搭建教育平台,丰富教育内容,营造教育文化,着力为学生打造交互感强、沉浸式的创新创业平台和环境,强化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全方位认识,鼓励其进行行为体验。课程思政赋能双创教育强调在双创教育培训养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学习和时间的过程中逐步塑造起学生的“双创价值观”、“双创”敏锐度,培养其“双创”文化素养。

(一)深入融合课程思政,塑造学生“双创”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课程思政具有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双创教育,有利于学生“双创”意识的萌发和“双创”价值体系的培养。因此深入课程四成,构建以课程思政赋能双创教育的新发展模式是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要进一步深挖课程思政的有效信息,充分发挥其隐性优势,做到显性优势和隐性优势的有机统一。在双创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融合课程思政的有关内容,牵好牛鼻子,以思政课程为主要抓手,以推进“双创”教育为核心任务,推进价值塑造、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三者的有机结合,构建以课程思政赋能双创教育的新发展模式。我国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所要求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曾不止一次地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与双创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不谋而合的。

“双创”价值体系是在进行系统性的创新创业培训中逐步培养起的一种思想、行动导向,它对于学生的“双创”实践具有重大影响。双创教育要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动机和需求,将“双创教育”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紧密结合,通过情景模拟、游戏讨论等新形式,塑造学生“双创”价值观。

(二)深挖思政内涵,形成三维式双创思政教育体系

剖析本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解决的无非是“谁来创业”“为谁创业”和“怎么创业”的三大主要问题。深挖思政内涵,从思想上明确目标,形成价值导向,同时借助AI技术与双创类课程实现有机融合,逐步打造“通识型”——“嵌入式”——“体验类”双创思政教育三维体系架构,既要实现课程思政在双创教育领域的全覆盖,又要实现“个性化”需求。充分做到双创教育和课程思政桐乡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着力解决痛点问题。

1.通识型双创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系统性培训,其主要目的是初步建立“创新创业思维”、启发“创新创业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埋下一颗创新创业的种子,用课程思政的源泉加以灌溉,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深度模拟体验双管齐下来增强学生双创意识与课程思政的交互,不断强化学生双创精神和课程思政的黏合性。目前,通识型双创教育模式在全国已经普及推广,其中上海交通大学以“三个坚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围绕“创新、创业、创投”三要素,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通识型教育,营造良好的双创育人文化氛围。

2.嵌入式教育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的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它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学科特点不同针对不同的创新创业领域进行教育,不断实现课程思政与双创教育的捆绑式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建设相融合,以专业课为依托,推动学科资源与学术资源转化为以创新精神、拼搏精神、敬业精神为代表的育人资源,有利于实现不同专业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实现“学科育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融通,增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塑造能力。

3.体验类教育是面向那些具有明确双创意向或已经参与到部分双创实践中去的学生团队,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该类学生在双创实践过程中识别和驾驭创业风险的能力和信心。依托虚拟现实交互技术,模拟搭建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直面双创困难,解决双创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三)加快推进双创教师队伍建设,为双创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专兼职并存,且质量良莠不齐。这种教师体系容易导致在双创教育中缺乏系统性和通识型性,难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加之,我国“双创”教育起步较晚。大众对“双创”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教师对“双创”缺乏认同感,支持力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加快推进双创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双创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有力保证。教育师资是“双创”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创教师队伍是开展“双创”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提高教师“双创”教育水平和素养要从源头入手。要建立健全“外部选聘、内部培养”的双创教师培养体制,外部选聘就是要充分发掘具有创业经验的教师,高校可以向有关机构、企业的相关人员发出邀请,让他们作为客座教授参与“双创”教育之中,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内部培养就是要从目前的师资队伍中选拔一批年轻且具有潜力的青年教师,鼓励其自身开展创新创业,同时学校也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上升渠道和学习机会,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

(四)校企同心,助力实践基地建设。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高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协同发展力度,将“双创”工作的版图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与企业共享资源,共同打造“双创”工作室、“双创”实践基地,借助创客沙龙、创业比赛,寻找“双创”机会、甄别“双创”资源,充分运用思课程思政的资源,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和选择“双创”事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对问题全面客观地辩证分析,并加以解决,促进内涵和外延式发展,以夯实学生的“双创”能力,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大优势。

(五)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创新双创教育形式

充分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课程思政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课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创新创业教育。推动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实现教师网下课堂教学、课后网络互动指导和学生课后网上自主学习与测试的翻转课堂模式。用活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积极开展新媒体“网络思政”创新创业文化创作,发挥网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工匠文化等校园特色文化中的育人作用,让创新创业思政文化育人的基因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潜移默化、生根发芽,从而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

五、结语

高校既是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打造以课程思政赋能双创教育的新发展模式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定位和目标,推动构建以课程思政赋能双创教育的新发展模式要化解课程思政与“双创”教育长期以来就存在的两张皮的问题,要以“追求失效”和“有效融合”作为发展理念,理清课程思政与“双创”教育的相互关系,采取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实现把思政教育贯穿于双创教育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任务。在AI时代快速发展阶段,充分运用好现代技术、虚拟交互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将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当中,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农素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讨[J],广西教育,2019(1).

[2] 高英.创新实践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路径探析[J],新教育时代,2019(32).

[3] 马晓慧,张建奎.基于AI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课程思政的途径探究[J],青年与社会,2020(02).

[4] 尹翔,潘鑫淼.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40).

[5] 尹洁,颜奇英.课程思政下新工科学子“双创”精神培养[J],科技创业2019(10).

[6] 屈丽芳.高校德育视野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7] 汪洋.高职院校“互联网+双创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路径[N],重庆科技学院院报2018(05):106-113.

[8] 汪涛武,徐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1(03).

[9] 周群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的局限与实践进路[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8):66-68.

[10] 林化亮.“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实践路径[N],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06):12-14.

[11] 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0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