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更为生动、立体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将信息技术引入进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信息技术的引入,还能带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提质增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导入环节应用信息技术
导入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起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信息技术的融入为新课导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形式,使得导入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积极参与和深入探究。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在导入环节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展示动画、图片、视频等,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存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其次,拓展视野,增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搜索、浏览和下载等方式,获取与新课相关的背景知识、历史故事、实际应用等。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最后,设疑促思,激活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数学谜题、游戏和挑战等,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以“圆”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视频,内容包含用圆规画出各种美丽的圆形图案,同时穿插圆形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太阳、月亮、地球和奥运会的五环等。由此不仅可以展示圆形的美丽和多样性,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圆形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其次,在视频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与圆形相关的问题,如“圆形图案的特点有哪些?”“你喜欢圆形吗,为什么?”“视频中出现了哪些圆形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生活中还有哪些与圆形相关的物品?”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地完成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学生后续的课堂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作为数学课程教学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整体效果。在这一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强大的支持。通过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内容以更加丰富、具体和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由此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而提升其学习效果。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最新的数学知识、前沿的教学理论、典型的教学案例和多样化的教学素材。通过将这些宝贵的资源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还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其次,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面对数学教学中那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和深奥的定理,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图表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些知识点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感知和理解这些复杂的数学问题。最后,借助信息技术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游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享受学习乐趣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真正实现“玩中学,学中玩”。
以“扇形统计”一课为例,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这样展开: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最新的统计数据、扇形统计图的应用实例、前沿的教学理论和多样化的教学素材。通过将这些宝贵的资源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充实和生动,由此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让他们了解到扇形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提升学习动力。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图表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扇形统计”中那些较为抽象难懂的概念,如扇形的划分、比例的计算等,以及复杂的公式和深奥的定理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通过动态展示扇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数据如何转化为图形,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数学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扇形统计小能手”挑战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解题教学运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面对一些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与问题,教师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讲解与练习。此时,信息技术的直观性与动态性便成为有力的工具,能够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转化为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体验,进而帮助他们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掌握这些内容。
例如,在讲解“分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等,并通过动画将这些物体分割成若干等份,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份的大小和数量。这种视觉上的动态展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整体被分割的过程,从而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是一个整体被分成若干等份的情况。同时,通过动画中分子和分母的动态变化,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分数是如何表示的,以及分数中的分子和分母所代表的具体含义。这种方式相较于单纯依赖语言或符号来解释“分数”的概念更加直观且高效,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认知效果,使他们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分数的实际意义。
又如,在讲解与“角”相关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锐角、直角和钝角等不同形状的角,并通过动画使角的大小发生变化,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和度数的变化。这种动态的展示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角的不同类型和大小变化,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角的度量方法,以及角的大小与度数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观察和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对角的概念的深刻认识,从而提高理解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使小学数学能够高效开展课程实践。教师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如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增强教学互动,利用错题记录软件实现个性化教学,借助口算练习软件巩固基础训练教学,利用教学管理软件丰富在线教学模式等。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也可提供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不断扩大教学内容的选择空间。教师还应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小学数学课程实践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汤琰.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J].中小学电教,2022(12):51-53.
[2]李林娟.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J].中小学电教,2023(10):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