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观念的培养对初中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人品格的塑造,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然而,当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初中学生法治观念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既包括法治教育资源的匮乏,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法治氛围的不足,以及学生参与度的低下。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推动法治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初中学生法治观念的现存挑战
(一)法治教育资源的有限性
深化法治教育的挑战与困境法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法治观念、增强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尽管学校和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投入大量精力以提升法治教育的质量,但由于受到资金、师资等多方面资源的限制,法治教育的深入开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首先,资金问题成为了制约法治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资金不足,使得学校难以购买充足的法治教育材料,如法治教材、案例集等。学生在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时,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参考资料而难以深入了解法治知识,这无疑影响了法治教育的效果。同时,资金的短缺也限制了学校在法治教育方面的创新投入,使得法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其次,专业的法治教师匮乏也是制约法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法治教育需要具备丰富法治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指导,但现实中,这样的教师往往难以找到。许多学校的法治教师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他们虽然尽力而为,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法治知识和教学经验,往往难以给予学生准确的解答和指导。这导致学生在遇到法治问题时,往往感到困惑和无助,难以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二)家庭与社会法治氛围的缺失与影响
学生的成长,如同树苗的成长,需要良好的土壤和阳光。而在法治观念的培育上,家庭和社会环境便是这片土壤和阳光。然而,当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家庭和社会中的法治氛围往往显得薄弱,这无疑给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其对法治教育的态度至关重要。但现实中,一些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法治素养的培养。在他们看来,法治教育似乎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与家庭生活关系不大。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在家庭中难以接触到法治知识,难以形成良好的法治习惯。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也在无形中侵蚀着学生的法治观念。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仅破坏了社会的法治秩序,也给学生留下了负面印象。一些学生可能会因此认为,法治只是空洞的口号,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这种对法治的怀疑和漠视态度,无疑会阻碍他们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及法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脱节
尽管学校积极组织各种法治社会实践活动,但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一些学生可能对法治知识缺乏兴趣或理解,导致他们只是被动地参与活动,缺乏主动思考和体验的过程。此外,学校的法治教育有时过于理论化,未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这使得学生在实践中难以将所学的法治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难以形成对法治的深刻理解和切身体验。这种脱节现象不仅影响了法治教育的效果,也让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到法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初中学生法治观念的策略
(一)案例故事的应用:让法治精神深入初中生心灵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相较于小学阶段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依旧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精神进行深入理解。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运用案例故事教学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选取与初中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故事,将法治精神融入其中,以故事为载体,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会法治的内涵。这些故事可以是真实的法治事件,也可以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法治小故事,关键是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法治教育。
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因违反交通规则而导致悲剧发生的真实案例。通过描述事故发生的经过、造成的后果以及当事人的悔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遵守交通规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遵守或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通观念,增强法治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故事创作和表演。通过让学生自编自演法治小故事,让他们在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法治精神的理解,提高法治素养。
(二)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法治精神
情景剧表演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法治场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法治精神的力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与法治相关的情景剧剧本,让学生分组进行排练和表演。这些剧本可以围绕校园欺凌、网络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初中生关注的法治问题展开,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方法。在表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角色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法治精神的要求,让他们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点评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表演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通过情景剧表演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法治教育,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中提升法治素养
模拟法庭活动是一种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法治实践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法庭审判的过程,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入了解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一些典型的法治案例作为模拟法庭的审判对象。在模拟法庭活动中,学生可以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被告人等角色,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进行辩论和审判。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法律条文的适用和证据的认定,让他们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和规则。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的理解。通过模拟法庭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法治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以上策略,我们能够有效应对当前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初中学生法治观念的挑战。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践行法治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这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为法治教育的深入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闫春江.推进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 改革创新——2020年河北省初中道德与法治优 质课评选活动总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1(17): 49-51.
[2]卢小娟.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课堂 教学思考[J].新课程,2021(11):32-33.
[3]张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 与实践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09): 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