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为新时代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充沛的活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明白事理、引导学生规范行为等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一线教师要认真梳理、分析问题,努力寻求解决策略,以达成信息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信息化技术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性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将信息化技术运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能够为课程活动注入全新的活力,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第一,信息化技术能帮助山区小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小学生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为主,对抽象的概念、定义理解较为困难,尤其在低、中段课程中,常常出现理解上的问题。在信息化背景下,山区小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逻辑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知识,帮助学生逐一突破重难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二,信息化技术可以促使山区小学生思维、意识得到发展。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内容,但是其包含的内容知识有限,缺乏实效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教材与生活进行有效整合,让山区小学生在分析学习的过程中建立理性思考及辩证性思维,快速达成核心素养要求。
第三,信息化技术可以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法治社会背景下,和平的生活环境让学生降低了危险警觉性,尤其在面对一些有损自身利益的事情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利用真实的新闻展开讲解,让学生建立良好的法治观念。
第四,信息化技术可以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延伸,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事件、案例、情境,进而强化学生的公民意志,让其了解到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其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山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结合教学展示,构建趣味导入
教学导入是教学的环节构成,从功能上来分析,教学导入环节承担的作用可以被理解为学生导学和学生导趣。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只有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其才能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基于此,为了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师就需要想办法做出教学导入的有效设计。信息化教学工具作为多种教学工具的集合,其在教学导入的设计上也能发挥出效果。多媒体是常见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之一,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展示来实现教学导入的架构。为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利用课前时间作出研究,围绕着实际的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现实,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创建合理的教学导入环节。
例如,在进行《我们的公共生活》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来构建趣味教学导入。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围绕着一个小短片的展示来构建和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其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展现公共生活的短视频,而后在学生观看完成后让学生尝试着说出短视频中都讲述了哪些内容,又有哪些内容是自己生活中所亲眼见到的。在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还可以就本课的标题内容作出拓展,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说出什么是公共生活。通过这一教学展现的进行,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被调动,其学习兴趣也可以得到激发。
(二)以“微”引“思”,促进学生明白事理
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往往通过简明的文字、配图等信息让学生从中悟出道理。这使得教学中“明理”环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说教性,因而学生容易疲倦,令课程乏味无趣。为了使教学更加直观,教师可以利用百度搜索、观看纪录片和课件等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层面,有效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更容易明白教学主题所揭示的内涵,达到对课程易懂易学的目的。
以《可敬可爱的家乡人》教学为例,该主题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家乡是可爱的”。“可爱”是一种感受,教师很难通过语言让学生明白这种感受,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领悟和体会。教学时教师先通过互联网搜集关于家乡的历史故事、人文地理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播放家乡的壮丽风光、厚重的人文地理,学生被视频中美丽富饶的家乡景色所陶醉,在多重感官刺激下,学生对于家乡的情感就自然被激发出来。正所谓“千言万语地教,不如学生亲自领悟”,只有学生通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情感才是最深沉的。所以,运用信息化教学可以从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角度入手,挖掘、整合互联网中的资源为教学所用,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有所思、有所得,真正拓宽思维能力,提升辨析事理的能力。
(三)信息+生活情境,学会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思维理解具有形象化的特征,其对抽象知识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尤其在一些文字讲述中,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也无法在脑海中形成浓厚的画面感,缺乏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案例、情境展开讲解,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让其学会应用知识,进而学会自主学习,以满足核心素养的需求,构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
以“挑战第一次”为例。在本节课程中,包含“我的第一次、我还想试……我们一起来挑战”等内容。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课堂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案例,让他们说出自己做过还是没做过。如在播放视频时,教师可以选择“自己乘坐公交车、第一次尝试游泳、第一次自己过马路、第一次面对全班同学唱歌……”。这些生活情境都能激活小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其在情境的挖掘与构建中学会自主学习,如“明天我要自己上学!我已经长大了,不需要辛苦爸爸妈妈了!”“我要勇敢一点,自己乘坐公交车!”“我放学要自己回家……”。在视频讲解及生活情境的观察中,小学生了解了本节课程目标,并能大胆地尝试全新的事物,学会了自主学习、主动构建,满足了核心素养中的培养要求。
三、结语
总而言之,山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为打造高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翟慎涛.立足信息技术,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9):118—119.
[2]王蕾.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9(12):54.
[3] 曾淑和.信息技术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的研究[J].名师在线,2021(0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