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的殿堂中,量感的培养如同一颗种子,需要教师细心浇灌,方能茁壮成长。它不仅是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提升计算能力的基石,更是培养其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量的魅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直觉判断,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迅速捕捉关键信息,灵活运用量感进行推理与解决。如此,学生的数学素养将在量感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量感培养的教学现状分析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填鸭式”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索与体验的重要性,导致量感培养陷入困境。教师倾向于单纯讲授公式与概念,而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与好奇心,使学生难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深刻理解和内化量的概念。实践环节的缺失也是制约学生量感发展的一大瓶颈。课堂上,学生往往被限制在理论学习的框架内,鲜有机会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来感知量的变化与规律。这种“纸上谈兵”的学习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让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量感培养的实施原则
将数学教学植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土壤,是滋养量感成长的沃土。教师应巧妙构建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自然触碰量的奥秘,从购物找零到测量身高,每一处都是量感启蒙的契机。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量的测量与计算,更在实践中深刻感知了量的本质与变化,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可感。同时,教育应如春风化雨,尊重每位学生的独特性与成长节奏。在量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点,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稳步提升,让量感的培养成为一场个性化的成长之旅,绽放属于他们自己的光彩。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量感培养的实施策略
(一)设计实践性活动,锻炼学生的量感
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一系列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量的理解与感知。在探索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奥秘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课堂延伸至室外,以教室周遭的广阔空间作为活生生的教学实验室。学生们手持精准的刻度尺,踏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探索之旅。通过小组协作,他们不仅测量了课桌、黑板乃至走廊的宽度,更在亲手操作中,逐步构建起对厘米单位的直观感知与深刻理解。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拓展与能力的锤炼。在每一次精准的刻度对齐、每一次数据的记录与分析中,学生们悄然领悟到了厘米作为度量标准的普遍性与重要性,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精确性与科学性,让数学学习因实践而生动,因探索而深刻。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量感体验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赋能下,教师能够巧妙地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一场视觉与思维的盛宴,从而显著提升他们对量的感知能力。以体积单位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及动画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三维立体的学习空间。通过展示从微小尘埃到庞大建筑等不同尺度的物体,学生能够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直观而深刻地感受到体积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在这些多媒体资源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分类,帮助他们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框架。例如,在户外教学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引入了一系列大小各异的水果与容器作为教具,引领学生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单位探险”。学生们首先聚焦于小巧玲珑的樱桃,用毫米尺精心测量其直径,感受毫米单位的微妙与细腻。随后,转向苹果或橙子,厘米刻度成为主角,学生们在合作中测量果径,直观体验厘米所代表的适中尺度。更进一步,利用大型的水桶或花盆,分米尺闪亮登场,学生们合力丈量,深刻理解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重要性。
(三)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学科融合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强化跨学科整合的理念,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科学探索与艺术创作之中,为学生构建多元感知量感的学习环境。比如,在讲解度量衡单位,特别是长度单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运用尺子或身体部位,例如步长作为工具,去测量教室内的桌椅、校园中的树木乃至操场的长度,以此让学生在真实世界的度量活动中,直观感受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与差异。同时,鼓励学生以美术的视角,例如,用直尺画出规定长度的各种图案,从而在寓教于乐中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避免单一学科教学的局限,提升综合素养。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的广阔天地里,量感的培养犹如细水长流,需教师以匠心独运,编织一张多元教学之网。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教材,更要勇于创新,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述、游戏互动、角色扮演等,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同时,教师应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如家庭购物、校园布局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量的存在与魅力。实践性活动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动手测量、制作模型、设计项目等,学生能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量的理解,培养起敏锐的量感。
参考文献:
[1]许贻亮 .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两条进阶路径[J]. 福建教育,2022(31):39-41.
[2]陈珊珊 . 国外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量感”研究[J]. 小学数学教育,2022(Z4):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