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无德,生而何益”,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品德,那边也不会有幸福的生活,也很难立足于世,因此,一个人的品德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而小学正是学生养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应当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作为主要目标,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目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建立学生的三观,明确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给学生布置实践类作业,让他们在行动中感受,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实践类作业的育人价值,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内涵
1. 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时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教材中发现适当的切入点,运用创新的方式让学生感触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培养出懂自尊、有自信、能自强的中国青少年,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举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主题的比赛,让学生收集相关名人的爱国主义事迹,共同探讨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2. 社会责任感教育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根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遵纪守法,除了要求学生做一个好人外,对其他方面也有要求,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热爱自己的国家,具有民族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联系起来,只有国家繁荣,我们才能幸福生活,才能提高自身精神和生活水平,鼓励学生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培养优秀的家风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主要注重学生个人品格的培养,通过学习与实践健全自己的人格,例如教材中讲到我国一些历史先辈艰苦奋斗、勤劳朴素的优秀品质也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在培养个人优秀品质的同时培养优良的家风,实践作业一般由家长陪同学生一起完成,这便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家风对于学生自身、家庭乃是社会的重要性,可以让学生收集与家风相关的名言名句,然他们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以此鼓励他们也在自己家庭中践行优秀的家风,对于学生品格的培养也非常有益。
4. 树立文化传承意识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从他们这一代培养,创新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学习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其中也涉及到了不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培养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帮助学生培养文化传承意识,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作业,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使其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关注传承历史文化,了解我们的发展历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的育人价值
1. 增加学习乐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文化课的课业压力较大,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持有不重视、抵触学习的心理,学生平时的精力都用在了学习文化课上,往往家长和学生都忽视了这门课程的学习,只是应付了事,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实践作业来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参与完成,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课程变得不再枯燥,让学生主动的完成实践活动,增加学生们上课的热情,以此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品德[1]。
2. 更深刻的体会课堂核心内容
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更深刻的体会课堂的核心内容,由于小学阶段一些学生对于周围事物不够了解,因此很难切身实地的思考,教师采用实践作业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教学。
例如,书本上有一课的内容主题为《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学生们对于这几样东西的了解少之又少,自然对于他们的害处了解也很少,教师可以寻找一些资料让他们在课堂上了解这些内容以后,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进行模拟,引导学生们远离这几样物品,树立起这些物品对自身、家人、社会都有很大危害的观念,,由此进一步展开教学,让同学们掌握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的安全意识,这种情景教学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的,提高上课兴趣,帮助他们更深刻的体会课堂核心内容,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3. 增强社会使命感
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关系着一个家庭和整个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做的,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作业中形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意识,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例如给学生布置宣传环保、帮助老弱病残、给老人让座、给贫困小朋友捐助衣物书本等社会性实践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意识,通过参与这些公益活动和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等了解国家发展形势,都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解决社会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助人、关心身边大小事的习惯,培养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三、实践作业的实施策略
1. 提高实践作业的针对性
实践类作业是将书本上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思想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给学生布置实践类作业让学生自己操作,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领,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及他们的想法,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来布置实践类作业,才能使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有效地得到锻炼。
例如《道德与法治》这本书中的第一课主题是《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教师就可以在备课前提前了解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兴趣爱好,在课程结束后教室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布置实践作业,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于一些只有父母安排课余生活的学生,他们有了一次自己选择的机会,根据不同情况来保证教学的效率。
2. 举办相关校内活动,加深德育体验
《道德与法治》此课程中涉及较多的实践活动,但是在课堂上可由于具有局限性,在学校所能进行实践的机会也非常少,因此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实践性的校内活动,协助教师布置实践类作业,对学生做出正向引导,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深刻感受到课程所传达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例如五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中第五课主题是《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本文诣在引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持公共秩序,教师可以就排队这一问题展开讲解,例如‘在哪里应该排队’,‘怎样排好队’,等问题,学校就可以就此主题组织活动,教师给学生们布置‘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的实践作业,为学生建立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学习氛围,自觉排队,不插队懂礼貌。让学生在实践作业中深刻的体验,帮助学生提升内在。
3. 丰富作业形式
《道德与法治》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因此作业的布置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布置,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选择适合他们的作业形式,因此也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打破以往的作业形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业方式,提高他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例如其中有一课的主题为《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针对这一教学内容,老师布置作业可以选用除了学校、家庭以外的作业完成方式,让学生接触到不一样的人群,以此能感悟到除了课堂和家长教学之外的内容,例如作业内容为参观红色纪念馆,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家长在周末带孩子参观这种纪念馆,通过观看一些历史纪念物和影片感受其中所传达的精神,这些内容是书本内容无法直观让学生感受到的,这种形式也会让学生理解这些精神更加深刻[3]。
4. 家长与学校携手
教师只能在学校对同学们进行引领,而课后实践作业的完成一般在家里,因此家长要配合老师的教学,陪伴学生们完成课后作业,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家庭活动,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力量,更高效的培养学生的品德与行为,家长在布置作业之后通过社交软件或者家长群告知家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家长的支持,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一些家长还会分享自己完成实践作业的成果和经验,也督促了家长之间对学生的监督,学生以此完成实践作业,对课程所要传达的道德理念感受就更加强烈,更有效的改变学生的行为[4]。
四、结束语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未来,因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把这一方面的教育重视起来,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对于课后实践作业的选择也要新颖,创造出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保证最高效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晗.“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2021(40):230.
[2]柯智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与改进[J].新教师,2021(08):84-85.
[3]邬建红.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21(16):25-26.
[4]黄双萍.正确认知,学会取舍: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探究[J].中华少年,201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