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指出,“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中国共产党从1921开始经历了百年宏伟历程,不仅记录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辉煌现实。党史文化早期凝聚了革命先辈的奉献与拼搏精神,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决的奋斗精神,在现代引领了社会正能量的发展方向,有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为党史中重要的红色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觉意识的唤起,从早年的不重视逐步在现代社会中形成了红色热潮。把具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百年党史丰富的红色资源延伸到高等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借绘画艺术的“柔”化解传统思政教育的“僵”形成新党史+绘画专业的教学新模式,用学生喜欢的方法和媒介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让学生乐而为之。一方面打破了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为专业课注入新的内容,打造出党建引领方向,课程多元发展的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文化基地正好承载了这样新时期的任务。而作为绘画专业的课程里面有多个阶段性写生课程,正好能将课程教学与红色文化二者很好的链接。借力基地建设,红色文化、课程创新等方面所产生的连动力,构建当代大学生正能量的信仰空间。成都大学绘画系认真贯彻习近平主席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主张,先后建立了天全、西昌德昌沙坝村傈僳、太行山、牛尾寨、郭家沟等多个红色写生基地,开展了百人百图·绘百村创作展,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红色写生作品,探索了红色文化与写生基地相溶的绘画课程新模式。
一、构建“史”与“画”的课程,积极践行画说百年、以史为画,以史铸魂的内容。
革命老区里记载着无数个生动感人的革命故事,那一幅幅画面如同现实版的电影无需科技的润色,便能让人身临其境。在革命老区提起革命故事,每个人都可以信手拈来,他们其中有的是参加革命的年长者,有的是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中青年人。邀请这些人为学生讲解红色故事,通过他们真实的情感,平实的语言,革命的热情点燃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之火。
听革命故事,绘岁月记忆,传红色文化,作为绘画专业的学生,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迅速转换成为自己宝贵的素材。他们可以试着用自己的手中的画笔,记录下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革命先辈心中的理想与追求。在描绘革命故事的情景中,学生不但仿佛穿越到那个“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的时代,而且在自己亲自描绘细节中感受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体验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这种主动参观走访过程中既训练了调研能力、造型捕捉力,又通过与讲述者之间互动,让革命故事情节更生动。
二、增设革命实景还原+角色体验+故事演绎情节体验环节,打开历史与现实联系的通道。
不让丰富红色历史如干枯的标本静静躺在展馆内,而是让同学在实景体验中感知革命艰辛、感知党的伟大,感受信念的坚定。今天的红色绘画写生基地文化基地可以设有的红色文化拓展区、真人CS革命战场、体能训练场、长征文化模拟场、革命食堂等还原革命场景的活动,则在多维空间上拓展了绘画教学的内容。学生穿上红军服、唱革命歌、、吃革命饭、走红军路,亲自进入革命的真实情景中。他们不光要面对天气的变化、土路的硌脚、爬山的疲惫,身体的饥饿,还要面临毅力与耐力的考验。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正真明白了长征路有多长,红军饭多硬,南瓜汤有多清,草鞋有多薄、负重前行有多累!鼓励学生要在实践体验课程中深入了解背后的蕴含着的红色文化与思想,切身感受切身体革命人物与场景的关系,让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过去走到现在,深刻感受到我们所处的这个盛世,是革命先辈以牺牲为代价换来的。
绘画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二维空间的架上绘画,到架上绘画与多维空间的架下绘画并存的现状。如果绘制革命绘本的是在二维空间的板块中扩展了绘画课程内容,而革命人物角色与场景体验的则从多维空间中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创作资源。一类为有形资源,它是指在革命中所使用的物质实在体,大概分为四种:第一种为服装类,包括红军服、臂章、草鞋、书包、皮带……第二种为工具类,包括旗帜、树棍、刑具、兵器、书信等。第三种为场景类,包括居住地址、会议地址、战争地址等。第四类为宣传标语类,包括刊物、标语、传单、口号等另一类为无形资源,即在革命场景中所体会到的红色文化壮美崇高的美学特征,人性求真崇善的生命本质、以及坚毅不拔的革命信念所构成的情感要素。
以上两类资源,为绘画课程在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新媒体艺术的教学提供了无穷尽的资源。学生在深度体验的情感下,他们马上就会由革命活动的体验者转换成为红色文化的主动传播者,创作一批具有时代感的红色作品。这些带有红色味道的多维度的作品,突破了二维空间的束缚,更让观众更为直观体验革命精神的当代精神指向。
革命实景还原+角色体验+故事演绎,打开历史与现实联系的通道体验式,让学生感受历史故事、历史情节,并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和传播出去,学生在参与创作和演绎过程中增长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三、修复和美化红色革命遗址,增担当、提专业。
革命遗址是不可再生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开发利用好革命遗址,无论是对于继承和弘扬红色传统、红色基因,培育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还是对于建设和巩固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革命遗址早期选择多是和革命发展的形式密切相关,多数地方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多为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森林茂密之地,有的甚至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山内,进可攻,退可守。在战争年代,这些地方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群众基础,促成了革命的成功,但是在和平年代这些天然屏障却成为限制革命地区发展的瓶劲,多数地区面临着经济困难、交通不便、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地下的困境,红色标语、红色遗址、红色文化资源逐渐破损,有的甚至损毁。特别是有一些遗址和居民的民居混为一体,产权、责任权不明晰,遗址里的标语模糊、随意堆放着生活杂物,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利用难以保障。
红色遗址中的标语、传单、口号、墙绘多为手绘而成,因年代久远多数已经失去原来的面貌,面对部分逐渐破损的红色资源,我们正好可以借力绘画专业的优势对其进行修复和美化。把红色遗址中的标语、传单、口号、墙绘等视觉元素的的恢复和美化工作设计在教学内容中,学生可以使用田野考察方法(走访,文献收集,拍摄影像资料……)+课堂讲解的学科研究方法(图像学、符号学、艺术社会学……)融入到实际修复工作中,以求真实的还原革命遗址历史场景。这样的教学板块不仅将课堂知识与现实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更是增强了绘画专业学生的专业担当意识。
四、打造品牌红色写生基地,整合红色资源。
革命老区多为农村,以往对大家来说多数是泥巴路,杂草纵生, 红砖灰墙泥巴墙,夹杂着一些古老的宣传口号,一派破旧萧条的景象。面对这样的境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农村新时代下的转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称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是在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来的。本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对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危机与乡村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农村路线和建设实践、全球现代化进程与农村发展的综合审视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郭剑平,治理视野下民俗习惯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11,第13页)
新农村战略的推展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泥巴路已经成为了一种记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柏油路, 绿化带,整洁的院落。新农村村落面貌的形成离不开艺术的润色,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展现同样也离不开艺术的展示。把艺术助力新农村建设引入到绘画课程的教学中,推出系列化的主题创意活动,让学生投入到民居墙绘、室内装饰、社区公共宣传服务、乡村小学美术课堂等新农村实践工作中。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板块:1、红色文化主题创作2、传统经典故事回溯创作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创作4、美丽乡村蓝图创作。通过同一专题、同一时代、同一类型等模式进行整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格局,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形成以红色基地带动地方旅游的模式。
一花一世界,一墙一风景,一村一主题,一幅幅美丽图卷为村庄换了美丽而震撼的“妆容”,绘画艺术与美丽乡村对话,村庄文化与现代文明联姻,,经过岁月沉淀的村落,越发韵味独特!
新农村课程设置不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实践事务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使其通过实际行动,用红色绿色相搭配的文化,美化乡村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直观的视觉文化,传承真善美的中国传统美德,同时也带动乡村特色生态旅游发展,为老区经济带了了发展的商业契机。
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和参观参观将台堡时分别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定不要追求高大全,搞得很洋气、很现代化,花很多钱,那就不是革命传统了,革命传统就变味了。”而党史教育融入绘画类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正好做到了将红色文化生动化,专业化,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筑了正确的信仰空间。
总之,百年党史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党史学习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将其与绘画专业优势进行有机结合,创新发掘绘画类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新路径,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激发新的动力,获得新的凝聚力,不断提升学史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世主、熊野川、王琴.红色革命遗址保护研究.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12
[2]项福库著,渝东南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开发与利用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08
[3]王燕.论红色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有效运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