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受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大众教育意识的影响,有些幼儿过早地被送进各种培训班,接受单纯的符号刺激和重复性练习,缺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习只能停留于浅层状态。随着基础教育创新改革,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理念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幼儿的数学学习从强调“教师‘教’幼儿‘学’转变为在生活中去感受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和数、量、形有关。《纲要》也指明:“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因此,遵循数学教育生活化原则,我们倡导要让幼儿回归自己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能让他的数学意识得到萌发的、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数学,从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思总结、迁移应用,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
一、巧设生活情境,找准“兴趣点”,感受数学
兴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第一要素。陶行知先生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问题解决是幼儿发现探索的实际需求。教师应立足于幼儿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问题,巧妙地从问题中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并进行甄别,从中选取开放式的、能够引发幼儿持续深入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成为点燃幼儿探究的火把。进而教师要提供充满趣味性、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幼儿通过假设、检验等方法,探索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奇妙和有趣。例如,在大班“复习10以內的加减法”的活动中,我在自主游戏时创设“超市”的情境,让幼儿扮演顾客和营业员,到超市购物付钱,在愉快的购物体验中,幼儿自然厘清“我花了多少?我还剩多少?” 自然而然的复习10以內数的加减。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能找准幼儿关注的“兴趣点”,创设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可亲身体验的生活情境,帮助幼儿更好的感受数学,由强烈的内部动机引发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的态度,才能促使幼儿的学习走向深度。
二、巧用生活材料,抓住“生长点”,学习数学
知识生长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催化剂”。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操作材料等应该来自生活,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本身的生长点,提供具有连接性的生活学习材料,充分挖掘材料的教育功能,让幼儿在亲切熟悉的生活材料作用下循序渐进的学习数学。
一次看似平凡的饭后散步活动, 也能够挖掘到丰富多样的数学教育。走楼梯时的数台阶活动, 培养了幼儿数数的技能;散步时操场的直线、曲线, 丰富了幼儿对线条的理解……就连一旁高高低低的树木, 也蕴含着多种数学元素,孩子们通过抱一抱,感受树干的粗细;说一说树叶的形状和颜色特征;再数一数树上的果子有多少等等。孩子们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初步体验了寻找、比较、感知、区别等学习方法, 提升了对颜色、大小、形状、粗细、多少等知识的掌握, 这样的学习方式大大增加了幼儿学习数学的敏感度, 开拓幼儿的逻辑性思维。随机开展的此次活动后来生成了课程故事《你好!树朋友》。
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可以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呢?孩子们最喜欢过生日的切蛋糕环节,可以借机让幼儿学习等分;班级中各种各样的鞋子,可以让幼儿按类别、用途、材质学习分类;植物角里土豆苗涨势良好,可以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学习测量。
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本身的生长点,巧妙提供具有连接性的生活学习材料,了解材料自身特点,充分挖掘材料教育功能,然后将教育意图和要求融入材料里,
让幼儿在亲切熟悉的生活材料作用下循序渐进的学习数学。
三、巧借生活经验,扩展“延伸点”,运用数学
一个好的延伸点就是教育活动的生命线。幼儿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深度学习中,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实施方案,提升经验,迁移应用,最终发展高阶思维,开启洞悉事物之间的链接、规律状态的能力。教师作为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观察者参与其中,要能找到数学知识在课程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并将数学教育活动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将抽象的数学经验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用尽可能多的生活事例来“注释”数学概念,从而培养幼儿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问题的能力,使幼儿能在生活中独立自主的发现探究和运用数学。
例如,认识了数字后,我利用家园合作鼓励家长带孩子去观看演出或乘坐交通工具时,可以让幼儿根据票上的数字找到自己的位置;学会了看时钟就应该有时间观念,懂得珍惜时间,我让大班幼儿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去幼儿园,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等等;在学习了一一对应后,我在餐后组织幼儿玩找鞋配对的竞赛游戏;建构游戏后,我鼓励幼儿将玩具按类别收纳整齐。
数学教育不仅要联系幼儿生活,还要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这样幼儿才能迁移已有经验,明白数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从而更好的运用数学。
四、结语
幼儿教育只有扎根于生活与经验,才能发挥教育最大的效能,教育才有了意义。实施数学教育生活化,提高了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数学核心经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促进敢于提问、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等良好数学学习品质的形成。同时也让教师获益匪浅,提醒教师要回归生活教育,以问题为抓手、基于幼儿经验与兴趣开展教学实践;积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数学思维的深度参与;提升观察与指导技能,支持幼儿个性化探究与思考。
幼儿园教育或许不能承载幼儿所有的体验与学习,但起码我们希望,幼儿园数学生活化教育是基于儿童立场、满足幼儿需求、让幼儿获得快乐体验的一种好的教育方式。让幼儿能在亲身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迁移应用的循环往复中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虞永平.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J].学前课程研究:2008年第10期.
[3]王小英. 幼儿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