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中的实践探索
刘姣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姣,.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中的实践探索[J]. 中国教育探索,2023.3. DOI:10.12721/ccn.2023.157026.
摘要:
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规定要求,明确“立德树人”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根本任务,严格按照《指南》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体发展规律,围绕小学德育主题目标开展教育活动。针对此,本文主要分析"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中的实施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立德树人小学德育实践措施
DOI:10.12721/ccn.2023.157026
基金资助:

引言:目前,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校方与各科教师、班主任需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开展德育活动,切实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做细做实。

1、"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本身为教育教学的初心,是我国党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广大教职工需具备的教育思想。立德是育人的根本,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放弃对教育真理的探究,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的关键。为此,小学德育教育需明确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应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全环境的根本任务,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全环境协调用力,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立德为本,以此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小学德育中的实践探索

2.1探索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模式与路径

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明确小学德育教学实践路径,以解决以往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此小学德育教学需探索出文化育人加实践育人的结合模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脱节这一现实困境出发,创建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实践平台。例如,积极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道德生命体验,使他们在文化和实践中获得更多情感与生活体验,在此可改变传统德育教学存在的脱离问题,真正在实践育人的全过程中达到了德育教育目标[1]

2.2全方位完善课程育人体系

当前,学校要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贯彻到课程实施中去,以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为载体,通过细化课程目标、创新课程形式、课程建设、课程实施来不断完善小学德育课程的育人机制。在此,需依据多元化、多方位的融合趋势,按照多维度的课程变革,全面健全课程教学体系,开辟新的教学理念。比如郑州市高新区外国语学校创建了“大任务升级”的教学系统,通过层层细化,形成了以“人人出彩”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体系,以国家、地方、校本等为载体,纵贯协调,进行了单元道德教育大任务与主题体验教育的课程实践探索;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从“知识导向”接受型传统教育转向“以素质为导向”的全面育人的课程建设体系,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实现了对学生全方位育人的基本效果,并从学科教育真正走向了学科育人[2]

2.3积极推进协同育人

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教师需明确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爱学习的机会;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多用鼓励和赞扬的语言与学生沟通;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导性;善于发现和指导每个同学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进步;根据不同学生对教育内容具有不同敏感性的特点,及时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为德育目标在学生头脑中提供可感知或可操作的具体内容;尊重学生们的独特体验,重视他们独特感受和发展规律产生的强烈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公德意识。德育是一门科学,它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应以“德”为中心来开展活动,把德育教育融入到生活中。例如,家长在对孩子的德育培养时会发现一个现象:越是听话优秀的孩子越容易出现“品行问题”;而那些品行差的孩子却很少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受到了家长严厉的教育与指责,使得他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认知:如果自己做错了事会受到严厉批评,那么以后做错事情就会被家长指责、被老师惩罚。这样的认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阴影,从而形成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因此在德育活动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对“德”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培养[3]

最后,在进行德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实现有机融合。在此教师需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从本班实际出发,根据主题目标和教育目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方案。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榜样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要只是空洞地说教,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需更多地向学生渗透有关品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是校园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此小学德育教育,不仅要强化教育质量,又要强化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在此,可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使之更加科学、有效,并以学校为中心,以“主阵地”为核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全社会的教育体系,实现以德育人的教学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严虹. 德育内容视域下中小学理科课程标准的文本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8):44-49.

[2]张瑞瑞. 合理利己教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失衡与复归 ——基于40年来中小学德育政策变迁的文本分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37(2):7-12.

[3]麻广一,宫士君.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问题、对策[J]. 嘉应学院学报,2021,39(6):86-9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