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笔译课程作为翻译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践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大量接触国外源语言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在具备语言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学生具有明辨是非,价值判断的能力。笔译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既有扎实专业基础,又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合格翻译人才。
二、笔译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 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2]。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发展与民族复兴亟需一批政治素质过硬、通晓中外文化、有责任有担当的翻译人才。笔译课程加入思政教育可保证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3]。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和参与涉外活动时,能保持立场坚定,在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的同时顺利完成翻译任务。
2. 是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需要
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而在当前国际舆论场上,中国的形象更多的是“他塑”而非“自塑”,误解和偏见仍时时可见。在笔译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国家方针政策,熟悉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在国际交流中发出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3. 是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要
翻译人才作为特殊的国际型人才,承担着国际经贸、政治和文化往来的重要沟通桥梁作用。新时代的翻译人才不仅要精于术更要明于道,专业、文化、政治、道德和职业素养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我们在笔译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塑造自己的品格,坚定理想信念,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翻译人才。
三、笔译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1. 明确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课程的组织者,课堂的实施者,也是整体课程的评价者。教师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所以,首先要明确在“大思政”格局下专业教师的角色,改变以往的专业教育观念。从过去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到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在笔译教学过程中实现全程育人,落实课程思政以文化人,结合专业特色立德树人[4],树牢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2. 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应深入理解课程教学内容,深挖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政教育的目标融入每一堂课之中。从课程整体出发,以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引领笔译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创新,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渐进式推进笔译课程思政建设。同时,结合省情、学校特色,积极开展笔译课程校本教材的建设,比如,结合江西省的红色资源优势即可开展红色故事笔译课程。此外,要增强笔译课程的动态性,结合当下时政热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时时补充,并在课程中穿插相应单元进行教学。
3.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拓展第二课堂
现在的课堂已不仅仅是四十分钟的教室学习,而是立体的、延展的。笔译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要着眼于传统课堂,在传统课堂上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拓展课堂的边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联系,打造一个整体、高效、系统的综合课堂。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手段,生动呈现案例,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而在第二课堂的开展上,要多动巧思,结合笔译课程专业特色来进行。如进行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导览介绍翻译,开展红色故事外语微视频大赛,学习名家翻译故事,聆听中华典籍外译讲座,创立红色笔译翻译小组与社团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自体验,亲自感悟,从实践中学有所得,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与文化。
4. 完善教学评价,多维动态评价学生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思想互动的产出性过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笔译课程必然要求更多维的评价方式,才能检验课程是否达到了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在传统教学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学生课程学习成长档案袋,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道德素养、思政实践等维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传统纸笔测试与表现评价相对照的方式来进行。其中思政实践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思政学分,个人思政实践报告,个人笔译课程成长感悟等进行综合考核。此外,需要改变过去以最终期末测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而应以整体观来评价学生,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综合考核学生所得。
四、结束语
教育不只是停留于课堂,教育更是启迪与引导的过程。笔译课程思政建设,就是从笔译课程专业特色出发,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一体化建设,使德育真正贯穿于学生课程学习的始终,让课程思政真正做到“如盐化水”“润物无声”,从而为党为国家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OL].央广网.http://news.cnr.cn/native/gd/20161208/t20161208_523312628.shtml.2016-12-08.
[2]学而时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振聋发聩[N/OL].求是网. 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8/27/c_1127801606.htm.2021-08-27.
[3] 曹进,陈霞.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实践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国策与省情”课程为例[J].中国翻译,2019(3):105-113.
[4]司显柱.翻译教学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J].中国外语,2021,18(02):97-103.
作者简介:廖为应,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实践、文学翻译、翻译项目管理、翻译技术。张帆,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级翻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