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学前教育是幼儿的启蒙教育时期,幼儿园课程改革则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步骤。所以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幼儿教师要遵循新课程的改革理念,开展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教学改革,以多姿多彩的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幼儿的学习和行为能力。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课程的背景,再提出相关建议,以求促进学前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目前的学前教育难以对教学进程进行科学化的规划。而新课程标准规定,幼儿园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应真正地为儿童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既要教授基础的学习方法,又要特别注意儿童的身心发展,以促进其基本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幼儿园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必须进行一些新的尝试,要从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1]。
(二)是幼儿园自我发展的需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进行教学改革是符合其发展需要的。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就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指导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只有如此,才能以优质科学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升我国学前教育的水平。而在自身发展内驱力的驱动下,幼儿园开展了教育改革,能够为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添砖加瓦。
二、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幼儿园教育教学途径
(一)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幼儿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主要是整合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利用丰富的视听形式展现出来,充分吸收了学习的关键点,让幼儿在短时间对知识有丰富的认知。同时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能够轻易地融入到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让比较复杂的知识和认知层面的概念简单化、形象化,便于幼儿进行认知活动。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2]。
例如,在学习简单文字的认知和记忆时,由于文字的复杂结构和含义,幼儿短时间内无法理解。教师此时就可以插入信息化教学资源,给幼儿展示象形文字的形象,引导幼儿“看形知意”,促进幼儿视觉认知和思维系统的优化,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
(二)运用游戏改革教学内容
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并负有改造它的使命。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学前这个孩子成长的特殊时期要增强情感体验,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互动。另外,学习不只局限于教室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游戏,让幼儿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的课程学习。
例如,在午饭时可以进行吃蔬菜比赛;在睡午觉时,比拼入睡时间;放学后,鼓励孩子开展做家务游戏,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通过这种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形式,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乐趣的游戏学习世界,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形式,践行新课程的教育理念[3]。
(三)运用家校合作手段改革家庭教育
近年来,学前教育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注重家长工作的作用[5]。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形式,不断优化学前教育的内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改革家庭教学模式。因此,幼儿园和幼师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方式来增进家长与幼儿的沟通情况,让家长能够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也让幼儿能够在家长的关怀和教育下更加健康的成长。
第一,鼓励家长积极响应与幼儿园之间进行的家校合作,与幼儿开展多样的互动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了解幼儿的心理情况,减少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
第二,第二,利用碎片时间,倾听幼儿的声音,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在碎片时间内,会让幼儿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能够有效减少幼儿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为此只有不断增加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才能进一步稳定幼儿的心理,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建设。
(四)运用多元化评价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首先,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就要重视幼儿的评价。虽然幼儿还不能直接说出自己对教师的看法,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表达自身的需求和自己对于活动的看法,让幼儿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想要的教学形式和活动形式。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也比较符合以幼儿为主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幼儿提升自我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还要强化教师对于课堂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做好正确的教学反思,让幼儿始终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但要时刻关注到幼儿的安全问题,还要增加与幼儿的互动,并且在幼儿进行自主活动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在幼儿多次尝试即将放弃的时候介入,能够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的提升,在教学之后,要针对本堂课全体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估和总结,综合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再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内容调整。
最后,还要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联系好家长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制。为了了解幼儿的综合表现,教师可以增加与家长的沟通,利用每天上下学的时间,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4]。
(五)转变教学理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很多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模式对幼儿的影响。幼儿年龄很小,他们并不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难以长时期维持自身学习的注意力,所以,我们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下不但能够动脑,同时还能够动手,这样才能够为幼儿带来良好的课堂体验,为幼儿以后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7]。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切勿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是要为他们提供发展自我个性的空间,不要一味地束缚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以往常规的教育理念,将自身与幼儿放在平等地位展开教学活动,并积极与幼儿沟通交流,从而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教学,以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5]。
比如,手工剪纸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能够培养幼儿的手部控制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幼儿对工具的使用能力,那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先选择适合幼儿的折纸模型,并耐心讲解折纸的基本方法,然后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当幼儿折纸与我们所教的方法有出入时,也不要强行干预,而是要为幼儿提供发展的空间,从而将幼儿的创新能力提升上去。
结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能够立足于幼儿的视角,还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以往学前教育中的教学主体是我们教师,在枯燥无味的环境下很难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们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展现自我,彰显个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凤. 新课程下幼儿园教师教学策略探析[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
[2] 郑鲁祥.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教学的改革[J]. 读与写(上,下旬), 2021, 018(016):268.
[3] 罗绍花.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教学的困境及超越[J]. 中外交流, 2017, 000(030):207.
[4] 吴娟.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教学的困境及超越[J]. 考试周刊, 2019(4):1.
韩丹.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的教学管理[J]. 新课程(小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