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目的:探讨在泌尿外科治疗中规范化管道护理的施护价值。方法:试验对象选择于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在我院泌尿外科就医且留置管道的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在管道留置期间提供常规护理与规范化管道护理,统计组间护理不良事件及施护满意度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施护后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施护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规范化管道护理工作,可有效降低不良护理事件发生,同时还能增加患者满意度,适宜临床推广与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入选对象为100例接受泌尿外科治疗且留置管道的患者,组间以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回顾性分析组内对象资料,对照组:年龄在22岁至75岁,均龄值为47.84±10.21岁,男性30例,女性20例;观察组:年龄为22岁~75岁,均龄值在48.05±10.37岁,男性与女性占比各25例。综合分析2组资料数据(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提供常规管道护理,遵医嘱落实各项操作,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与量;查看切口敷料情况及引流管通常情况,妥善固定好各类管道,避免发生折叠或弯曲情况等;观察组则提供规范化管道护理,内容为:(1)合理应用管道标识:由于治疗目的不同,在实际治疗期间部分患者大多需要留置各类管道,需做好管道分类工作;可使用防水不干胶制作出不同的标识牌,并以不同颜色区分,利于护理人员能够快速区分出肾造瘘管、尿管等,便于管理。(2)评估管道脱落风险:每日对患者实施风险评估,对于存在较高脱管风险者,需做好相应防控工作。(3)强化非计划性拔管预防管理:①强化健康宣教:可结合口头宣教与书面宣传方式展开,有利于患者直观、正确掌握导管护理需注意问题,并将套管脱落风险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讲解,以此来提高其重视度;②妥善固定各类导管: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可知,造成导管脱落因素主要与导管固定位置不合理或固定不佳等因素有关,在实际护理期间,需结合患者情况双重固定好导管;可将尿道管固定于患者下腹部,而其它引流管需固定于切口处约10cm位置;③强化巡查力度:适当增加每日查房频率,评估患者是否有导管脱落风险存在,做好相应记录;
④强化感染预防工作:导管相关性感染作为泌尿外科常见并发症,在开展日常护理时需及时评估患者导管处皮肤温度、颜色等变化情况,查看有无感染发生风险;若患者创伤面积较大且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可预防性为其应用抗生素降低感染发生;⑤强化躁动、意识障碍患者护理:在治疗期间部分患者需辅助应用约束带施治,护理人员应定时松解约束带,查看其受约束皮肤有无异常存在,并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对患者形成不必要损伤;⑥强化患者及家属护理:叮嘱患者及家属不可私自牵拉管道,且注意睡姿,避免在翻身时压迫管道;在日常行走时需做好导管保护工作,避免其出现扭曲等情况;对于存在严重负面心理或精神状况较差者,应及时展开心理疏导,促使其能够以积极乐观心态来面对治疗。指派专人动态监测患者,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监测到的信息,配合临床医生,将针对性感染措施采取。(1)将组织管理加强,加强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将管道滑脱应急措施制定,在出现问题时,根据预定方案,做好及时处理工作。(2)将与患者沟通工作强化,对患者倾诉加强重视,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谈论感染预防措施以及重要性,将患者及其家属配合度明显提高。(3)将不必要管道及时清理,由于使用侵入性管道,可导致患者发生损伤,导致细菌感染,因此,应对拔管时机进行良好掌握,将不必要管道尽早拔除。(4)将药品护理工作做好,监督患者,避免患者滥用抗生素,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患者产生耐药菌。
1.3 指标观察及判定标准
统计护理不良事件,指标包括:导管堵塞、导管滑落、导管受压及导管打折,总发生率为各项指标总和;(2)统计施护满意度,评价量表选取问卷调查方式,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与满意,分值分别为<60分、60分-89分及≥90分,施护总满意度为基本满意率及满意率之和。
1.4 数据处理
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所得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以百分数%与t值表示,若检验显示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临床在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时,大多需实施插管治疗,且管道所涉及的范围较高,由于患者疾病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不相同,故而对于引流管的使用数量与使用类型均存在一定差异,通过留置引流管可促进患者恢复的同时,还能帮助医师评定患者恢复情况,故而强化各类管道护理工作,对确保患者恢复效果起着积极意义。导管具有侵入性,可将体外环境设施连接患者体内,容易发生感染,将导管维护以及监测强化,将不必要导管及时清除,是关键措施,可将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对病房进行经常换气通风,可将病原体浓度相应稀释,可将患者感染率明显下降。若发生滥用抗生素情况,患者体内会出现耐药菌,可将患者抗感染治疗效果明显下降,因此,临床应监督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按时按量,不能将用药方案擅自更改。
规范化管道护理通过结合患者病情及管道置留等情况,为其提供全面、科学性护理干预,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管道意外事件的发生,确保管道留置安全性。本研究中,经比较常规管道护理与规范化管道护理在泌尿外科患者治疗中的施护效果差异性,结果发现施护后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18.00%,且观察组施护总满意度达96.00%高于对照组80.00%,通过完善风险评估合理区分患者,对易发生管道不良事件患者作为重点护理对象,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经合理应用标识,有利于护理人员快速区分管道类型,提高护理有效率;经强化护患沟通,有利于增强患者重视度,减少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综上所述,将规范化导管护理应用于泌尿外科患者治疗中,既能够减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同时还能起到提升护理质量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崔秀霞.泌尿外科各种管道在泌尿系统肿瘤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8,31(04):361-362.
[2]殷琼,张静,龙菊华,刘肃.泌尿外科规范化管道护理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03):37-38.
[3]李晓玲,章骅瑛,陈雨.泌尿外科管道护理质量考核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2,11(10):974-976.
[4]惠蓉,黄蓓,梁晓霞.泌尿外科管道护理质量标准的制订与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22):2041-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