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一门以时空分布和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具有自然和人文两大学科的特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人地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学地理的教学活动要恰当地把握好以上几点,在每个学生的头脑里都植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整合性、系统性的地理知识作为载体,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作为教育介质,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和素养进行培育,从而建立起一种有效的中学地理课堂。
一、初中地理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九九二年,联合国环保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其中清晰地提到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复兴计划”;而在今年的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更是将2005-2014确定为「可持续发展十年」。1994年,国务院召开的《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要将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纳入高中课程,促使地理老师进行教育方式的革新,抓住机遇,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灵活地融入其中。随着新一轮新课改的推行,“为学而学”“为分而学”等现象逐步消退,教师与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了国际社会问题,增强了对全球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一己之力。在中学地理课标中,涵盖了地理学的特点、属性和内涵,并以各种空间规模为依据,将地球、世界、国家和地方等区域地理等级划分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地理老师要不断深入挖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新时期地理科的教育元素相结合,对课程的规划、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初中阶段的地理核心素养得到充分的提高。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教学的可行性
(一)地理核心素养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进行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掌握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地理科学的重要人格和地理科学的核心素养。在中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上应该突出实用性,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系统、科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掌握上,使其能够独立发展和终生学习有用,同时要突出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问题探究能力等。[1]
(二)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融入地理课程的教学中
在义务教育时期,地理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全面阐释的一门主要课程,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各个领域的最有力支撑,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学科。比如,在七、八年级地理教科书中,大量出现了以“环境”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诸如:空气质量问题,气候变暖,“巴西”热带雨林的发展和保护,“长江”“退田还湖”,“黄河”治沙,极地保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三江水源保护等。把这些丰富多样、类型多样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内容,贯穿到地理教学的各个阶段,可以促进初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地理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策略
(一)联系实际,塑造人地协调观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哈维·丹尼斯尔提出了“专题教学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地理老师应该通过一些案例来促进学生对人口和环境等问题的感知和理解,充分理解人口在资源和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作用,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独立地制定出一些应对人口问题的对策,从而形成一种科学的人地和谐观念。比如,老师可以用因果关系来整理中学课本上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并向学生展示一个完备的人口因果关系系统,帮助同学们在协作学习中画出“人口问题的综合关系图表”。[2]在初中学生完全了解了人口问题的原因后,地理老师要适时创设问题情景:无论是过多或过多的人口增加过多或过低,都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一种困扰,其中一些问题甚至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来减轻或者解决这个问题?”
(二)通过对知识的处理,使学生的整体地理思维得以发展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要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建立新的、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因此,初中地理老师在教学新知识的过程中,要明确新、老地理知识的内部逻辑联系,促进中学生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通过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归纳、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的主题思想。比如,在教学“自然资源”这一部分的时候,可以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普通的自然资源,比如水,土地,阳光等;然后让同学们分组,对常用的材料进行分析,并给出具体的例子;接下来是同学们的报告。[3]在此基础上,将“自然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三者之间的联系用图解的方式标示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独立的自学能力,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建立起一个完备的地理知识系统,培养更高层次的地理整合思想。
(三)通过情景化的方式促进国际地区的认识
自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认知学”在认识上具有独到的观点,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想融入了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老师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规律上进行研究,从而创造出符合学生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情景,并进行有目的的教学,这样才能让教学过程发挥出应有的教学作用。在中学地理课上,老师在进行区域地理的解释时,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促进初中学生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教学中,可以把情景设计作为一条贯穿区域的自然与人文两条主要线索,促进学生把握区域内部及区域间的区别与联系。[4]举个例子,《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澳大利亚”这一课时,老师可以以库克船长和英国王后的信件往来为背景,以“发现澳大利亚南部”——“地域概况”——“地域自然概况——澳大利亚工业和工业矿业等”为主要内容,将澳大利亚的自然景观和经济发展等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中学生对地域特点的理解,把握不同地区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增进对全球地区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查尔斯·霍普金斯.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来源、演变及全球行动计划[J]. 世界教育信息,2015(5):29-31.
[2]张铁道,等. 在学科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初中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98.
[3]张宝军,刘训芝.新课改视域下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具身在问题情境中深度学习有价值的知识[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2):40-42.
[4]徐焰华,王聪,林培英.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初中地理课程重要能力与品格研究——兼论我国初中地理课程学生核心素养的确定[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7):14-16.
[5]仲小敏,崔国松,赵安冉.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深度学习理念与实践[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1)64-67.